符号转化视角下的播音创作
在播音过程中,语言内容往往不是由播音员临场表达的,而稿件就成为了采编思想与最终呈现之间的桥梁,可以这样说,播音创作解决的最基本关系就是稿件(播音创作素材)、播音员(播音创作主体)、受众(播音创作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对稿件的掌握能力对于播音员来说十分重要,而稿件就是由文字写成了一套符号系统。
符号具有概括性,简单来说,文字概括了语言、语言概括了思想。也就是说,播音员从事的是这样一个工作——从文字中阅读作者的思想感情,再用语言的方式把这种思想感情传递给受众。我们应该这样去理解播音员的工作——我们用语言符号为工具,传达的并不是语言本身,而是我们从文字符号中所获得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帮助受众感受到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为什么受众作为“读者”可以感受到文字作品中的思想感情,而当受众的身份转变为“听众”的时候,就需要播读者的帮助呢?这是因为,阅读的过程中,读者是可以主动控制速度、并可以反复品味文字,从而展开联想和想象获得充分的信息和体验的;然而,当一段文字需要受众以听觉判断为接收方式的时候,既不可以主动控制速度,也往往不可以进行反复,因其具有这样的“缺陷”,就需要播读者帮助听众完成相当一部分信息的传输整合。
那么播音创作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也就是文字符号向语言符号转化的问题。
一、文字与语言的矛盾关系
文字对于语言的概括、标识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再强大的文字系统也无法完全表达语言本身的全部意义。比如,我们看见“好”这个字,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其本身则仅仅剩下了文字符号价值,但是,在语言符号体系中这一个“好”字,既可以表达肯定的态度,也可以表达喜悦的心情,又能表达愤怒的状态、还可以表现冷漠的态度。所以,无论文本如何准确、文笔如何纯熟,也没有语言这一工具表达信息更为直接、具体、生动。但是,如果简单地把文字符号转化为语言符号,即只把文字对应的读音、语句对应的结构等简单地表达出来,是不能满足受众需求的。
并且,受众阅读文字信息的能力千差万别,这就使得在广播电视技术保障下,经过规整、润色的文字信息经过播音员的符号转化活动变成语言信息,具备了重要的意义。
二、汉字与汉语的转化特点
基于汉语体系的播音创作,是建立在汉字、汉语独具的个性和强大的文化承载力。可以这样说,在当今世界语言体系中,也只有建立在汉字、汉语基础上的播音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
(一)汉字读音的为播音创作提供了强大的基础
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使得汉字这一音、形、义相结合的古老文字至今仍然得到普遍应用,并且在世界语言大家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汉字和汉语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汉字具有强烈独特性——由笔画成形,在视觉上表意;由感觉成音,在听觉上传情,这是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字所不具备的。
汉字符号向汉语符号转化的过程具有强大的可变性、可塑性,不仅可以产生信息价值,同时也可以产生审美价值。所以,中国的唐诗、宋词等古代文学形式,不仅具有可读性,也具有可听性。甚至可以这样说,中国人用汉字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汉语表达的因素。那些传诵千古的经典文学作品往往也是“朗朗上口”的诵读佳品。
比如:“大”这个字,现代汉语拼音为“dà”,可以看到它的韵母是汉语普通话韵母中最为宽展的“a”,它的声母是汉语普通话声母中着力感较强的一个声母“d”,二者合一,“dà”这个读音自然有了“大”的感觉;而“小”这个字的现代汉语拼音为“xiǎo”,虽然也有一个韵母“a”,但在“a”之前有一个韵母中纵向唇形较窄的“i”,在“a”之后有一个横向唇形较窄的“u”,使得“a”失去了许多宽展感,并且,其声母同样为读起来较窄的舌面清擦音“x”,这样就让“xiǎo”有了“小”的感觉。这些汉语读音,应该是建立在人类最原始的对事物状态的认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且在中华文化的长时间传承过程中有幸保存下来的。“高山大海”的四个字中,都有韵母“a”,“林间小溪”四个字中,都有韵母“i”,这不是偶然。
又比如,英雄、洪荒、江洋、弘扬、光亮……等等变现较为大气、庄重的内容的情感的词语,往往是后鼻韵母,这是因为后鼻韵母的音形成的听觉印象较为浑厚。
(二)汉字符号向汉语符号的转化后,蕴含信息量大量增加
汉字的符号体系是非常复杂的,甚至汉字书写本身能成为艺术。但是无论是哪种字体,哪位书法家也难以通过书写汉字本身(视觉符号转达方式)来表达其代表的所有信息。
比如,“高”字可以写出各种字体,各具特点、风格不尽相同,但在本质上是对符号本身的区别和审美,并不能依靠书写的区别来反应文字稿件全部的思想感情,这是由文字符号的高度概括性决定的。一个“高”字在“德高望重”和“高血压”中性质不同,虽读音一致,但感觉确实完全不一样;而“高山”、“高楼”中,孙性质相同,却又因程度不同,从而同样存在读音感觉上的细微差异。
三、符号转化的原则
(一)准确性原则
中国的汉字体系非常庞杂,但在书写上已经形成了高度的统一性,相比较来说,汉语体系的庞杂程度远在汉字之上,我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民族多元、语言多样,我国将推广普通话写入国策就是为在社会生活中加强沟通的方便性,避免产生因方言等语音差异造成的误解。更何况,在汉字中存在大量的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现象,更容易产生歧义。广播电视作为公众服务行业,传达信息需要十分精准,责任重大。所以,在汉字符号向汉语符号转化时,准确性是极为重要的。
(二)丰富性原则
文字符号向语言符号转化的过程,就是把概括的、简化的信息丰富为更为直观的可知、可感的信息。
比如,朱自清先生在《春》中写到“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短短的几个字,既能让我们感受到春景中充满生机的美感,又让我们感觉到春天生机盎然带给人心理上的愉悦,同时又给人以充满希望的精神力量,远远不是其本身“苏醒”的简单含义。读者读到此处,可能会停下来或回忆、或想象春意带给自己的美好感觉。但在播音作品中,如果播音员未能丰富地创作而一带而过的话,听众也可能就闻过则罢了。这时就需要播音创作者运用有声语言表达技巧通过语气、节奏等方面的表现体现出稿件中的情境。
四、符号转化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一)忽视、轻视符号转化的意义。
初学者被播音艺术所吸引,往往去关注了播音员美妙动听的声音、丰富精妙的技巧,而往往想让自己成为“那个样子”。而往往忽略了“那个样子”并非来自播音员的随心所欲,而是在播音员将文字转化为语言的过程中进行创作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在符号转化过程中诸多元素共同获得的。如果不去寻找这些元素而直接照着自己和大众普遍认可的结果去模仿,往往徒有其表,即便模仿能力再强,技巧再成熟,也是入得了耳、入不得心。
(二)忽略了符号转化的整体性
“话是一句一句说的,要把许多不同的语言符号组合起来,传达一个完整的信息。句子的意义不是单个符号意义的简单相加,要表达或理解一个句子的信息,不仅要掌握单个符号的意义,还要知道句子中符号之间的结构关系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体现,从而把握住整个句子的表达或理解。”①
由此可见,文字符号是进入到语句中之后才具备了功能、意义,从而最终完成向语言符号的转化的。所以,文字进入了语句后根据传播需要,作用有不同、地位有轻重。我们拿到的稿件中,大多数情况下,字号的大小、字体的类型、段落的布局都是固定的、规整的,这就容易使得我们忽略了,这些文字转化为语言后区别是很大的,完全一样的一个字,在稿件中多次出现的情况下,基本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声音状态。
从符号转化的视角来思考播音创作的根本目的,有利于建立更为宏观的表达思想,能够帮助播音员尽快摆脱粗浅地的形式追求,从而从内容需求出发、从表达目的出发,更好地完成播音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