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文 > 正文

平台型媒体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与环境的信息化分析

作者:高冉来源:《出版广角》日期:2019-12-30人气:1205

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现实社会的发展要求现代人接触的信息物理范围不断扩大,但囿于个人能力的限制,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不得不借助媒体这一中介。媒体的介入极大拓展了我们接触世界的范围,但同时也导致我们无法接触世界的本来面目,而只能了解到媒体刻画给我们的形象。这正是李普曼在《公共舆论》(PublicOpinion)一书中提出的“拟态环境”理论的现实解释。

平台型媒体是由美国人乔纳森·格里克提出的,他在2014年2月7日发表的《平台型媒体的崛起》一文中根据平台(Platform)和出版者(Publisher)两个词合成了一个全新词汇——平台型媒体(Platisher)。之后撰稿人Digiday在2014年8月给出了平台型媒体的定义:平台型媒体指既拥有专业编辑的权威性,又拥有面向用户平台开放性的数字内容实体。在我国的实践过程中,平台型媒体被认为是未来媒体发展的理想形式。目前,我们使用的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智慧政务平台等新兴媒体尽管不能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平台型媒体,但也被认为是平台型媒体的雏形,具备了部分平台型媒体的功能和特征。

一、网络环境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与环境的信息化

在李普曼之后,日本学者藤竹晓提出了“拟态环境的环境化”的观点,即人们已经无法认识到客观环境与拟态环境的差别,而是把拟态环境当作客观环境去认识,进而展开行动,并最终导致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然而,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接触信息范围的无限扩大并没有带来人们现实接触范围的改变,因此出现了客观环境与信息环境的不对称性。在互联网背景下,这一现象呈现不断加剧的趋势。这一趋势导致的是人们对拟态环境的认识没能直接作用于客观环境,而是通过评论、点赞、转发或发表相关意见等方式作用于舆论环境,再由他人或自己作用于客观环境,其变化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参与者的离场化,人们对拟态环境的认知没能直接作用于客观环境,而是通过作用于舆论环境,再由同在舆论场和客观环境中的人作用于客观环境。也就是说,我们除了面对拟态化的客观环境,还要面对客观环境的拟态化作用,出现了一个双重拟态化的过程。互联网环境下公共舆论的发展直接影响了“拟态环境”理论的作用过程。

二、平台型媒体中环境的信息化

平台型媒体是基于社交关系网络形成的一种新型媒体。我国学者喻国明指出,平台型媒体中平台的主要作用不是提供内容,“而是被打造成良性的平台,平台上有各种规则、服务和平衡的力量,并且向所有的内容提供者、服务提供者开放”[1]。简而言之,平台型媒体类似于一个虚拟的社会,基于人际关系网络形成,根据不同事物的相关性形成不同的媒体平台,并以现实为依托产生管理者、监督者等角色。

目前,任何一个新媒体平台,对新闻信息的报道已经成为其最基本的功能,要完全实现环境的信息化,不仅要实现客观环境的信息化,还要实现社会关系的信息化。要实现对现实的高度模拟,取决于能复刻现实的社会关系和能复刻现实的社会角色。

1.平台型媒体复刻现实的社会关系

现实社会中的社会关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人际交往的社交关系,一种是基于某一特定事件、地域或身份等形成的“圈子”关系。平台型媒体要实现的就是这二者的耦合。

与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相区别,平台型媒体覆盖的应该是更加广泛并且可以实现群体间互动的社会成员。以微信为例,微信作为基于人际强关系的社交媒体,可以通过群聊等方式实现群体成员的聚集,但是不同群体之间却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群体成员只能在群体内部交流,个人在不同群体中扮演的可能是区别或毫无联系的角色,并未实现人际关系与“圈子”社群的完全耦合。同样的还有论坛,论坛作为典型的社群集合体,由于成员的匿名性,各成员之间产生线下、真实联系的可能性较小,现实的人际圈对于线上的社群影响力也非常有限。可以说,这两种媒体形式均没有完全实现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复刻。

尽管我们现在缺乏一种兼具二者功能的新型媒体形式,但从技术层面看,当一个平台拥有足够的用户数量时,目前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实现这一要求,通过媒体平台完整复刻现实的人际关系,并在社群基础上不断拓展关系网络,实现线上线下的一体化互动。

2.平台型媒体复刻现实社会的社会角色

平台型媒体除了可以复刻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还可以复刻现实社会的社会角色。作为一种互联网媒体,互动性也是其本质特征之一。平台型媒体中应有丰富的第三方应用介入,通过各种端口与其他平台紧密相连,可无限趋近满足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需求,这也是环境信息化的要求。因此,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会通过平台型媒体完成大量的社会活动,这样的社会活动反映的是个人的社会需求。尽管在信息环境中和客观环境中,人们的需求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偏移,但是总会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反映个人的某部分社会需要。在这样的过程中,平台型媒体会根据个人的信息活动,形成一幅完整的人群画像,这一画像以客观世界中的真实形象为基础,反映其需求,并根据其需求与能力在信息环境中形成类似于现实社会的角色。

目前,大多数网站使用“Cookie”技术来捕捉用户足迹,达到智能化推荐的目的,这实际上也在构筑人群画像,只不过侧重的是个人的需要而已。伴随着各种功能的汇集与数据的共享,根据个人在信息环境中的活动,如购物记录、浏览记录与偏好、提供的帮助、使用的功能、关注的领域等,网络最终会形成一幅关于某个人的完整画像,并且由于个人能力和个人需要的要求,这幅画像难以隐藏,将会不断趋近于这个人在客观环境中的角色,甚至帮助自己发现在客观环境中的隐藏角色。这一系列的过程都使信息环境越来越趋向于环境化。

尽管信息的高度汇集可能会带来一定的信息风险,但随着平台型媒体对各种媒体或平台的整合,个人的信息形象会越来越客观真实趋向于环境化。

三、平台型媒体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平台型媒体在极大提升环境信息化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信息环境的环境化。上文已提到,互联网中由于参与者的离场,用户对真实世界的作用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先作用于舆论环境,再由在场者对客观环境做出反应。由于参与者的离场,用户发表意见的对象并非客观环境,而是信息环境,舆论环境所讨论的对象自然也是信息环境。但是,在场者认识不到二者的差别,将舆论环境中的导向作用于客观环境之中,从而使客观环境更加向信息环境靠拢。平台型媒体由于对客观环境的高度模仿,加重了参与者对事件真实性、全面性的想象,刺激了客观环境更加向信息环境靠拢。

1.平台型媒体对客观环境的改变

平台型媒体对客观环境的改变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直观来看,对信息的把关有效解决了目前互联网媒体平台上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提高了信息的真实性,这将直接提升用户对媒介的信任度和忠诚度。换言之,媒介所构筑的“拟态环境”对用户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了,用户会更加信任自己所看到的,而忽略其与客观环境的差距。

出于对信息环境的信任,用户发表意见的主要对象也变为信息环境。但是,众所周知,记者、编辑或发布者出于对新闻信息有意无意的筛选与加工,使得我们看到的信息环境与客观环境总有或多或少的差距。在发表意见时,参与者无法了解事件现场的全部情况,因而发表的意见与结论很可能是片面的。在场者也同样意识不到二者的差距,仍然按照舆论环境的意见发表看法,这种行为导致了客观环境进一步被信息化。

这种信息化可能会带来两种情况的改变。一种是人们基于内心的道德准则,对事件会产生较高道德水平要求的意见,这种舆论压力会迫使当事人改进自己的行为,促进事件向理想化方向解决,进而推进社会的文明程度。另一种情况是由于参与者的离场与匿名,参与者无需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导致平台上出现大量的过激言论,甚至形成媒介审判,给当事人的正常生活或工作造成不良影响。这一类行为在经过平台型媒体的放大之后,将吸引更多在现实生活中某方面情绪得不到满足的群体加入,从而社会风潮会逐渐从舆论环境发展到客观环境,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此外,由于平台型媒体作为一种聚合型平台,各种丰富的第三方应用与功能的介入,其规则、功能也会与客观环境渐趋一致。在平台型媒体中,用户从事的活动、做出的行为会给客观环境带来同步的影响,这种变化也使信息环境与客观环境的差异性日渐缩小,导致客观环境的信息化。无论如何,客观环境的信息化发展趋势都会使人们越来越忽视客观环境与信息环境、舆论环境之间的差距,在三者的互动中,客观环境与信息环境的差距将越来越小。

2.平台型媒体不是虚拟现实

尽管基于高度的客观环境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现实生活,但要说完全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部分完全复刻到网络上甚至实现虚拟现实,平台型媒体还远未达到这种程度。一方面,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现实社会在人的不断劳动中可以实现发展演变,而虚拟世界则完全以现实世界为依托,与现实世界是因与果的关系。尽管有一部分新闻源可能直接来源于虚拟世界,如某一平台的使用情况调查等,但其主要任务仍然是反映客观世界,虚拟世界本身并不具有自我进化的功能。

另一方面,从本质上讲,平台型媒体作为一个基于人际关系网络形成的聚合型媒体平台,其根本任务是为人们提供信息服务,涉及的传播范围仅为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而不涉及人与人的传播。与此相反,虚拟现实则主要作用于人的中枢感官系统,通过对人的中枢感官系统的影响来强化传播效果或传递新闻事实,如VR、AR等就是如此。虚拟现实强调用户的存在感,理想的结果应该是用户无法认识到虚拟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差距,但平台型媒体从本质上来说除了通过信息的传播获利别无他求,客观环境的信息化与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只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副产品,二者在目的上存在本质差别。

简而言之,平台型媒体对客观环境的信息化是为了更好地传递新闻事实,而非在线上建立信息化环境。虚拟现实技术可能会让人混淆真实与虚拟,对客观环境则很少改变,而平台型媒体可以通过媒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客观环境在信息环境的影响下向理想社会靠拢。

四、平台型媒体不能带来理想媒介环境

毫无疑问,平台型媒体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媒体将成为未来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但是,平台型媒体的发展是否会带来更加公正、客观、及时的媒体环境,甚至推动理想社会的出现,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平台型媒体作为一种媒体形式,是信息传播的一种载体,作为一种工具,它不可能单独产生促进社会发展演变的革命性力量,社会的整体进步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单纯寄希望于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带来社会的进化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认识到的是,在任何一个时代,理想社会的到来不会仅仅来源于媒介的发展,要避免对技术的绝对化认识。

尽管平台型媒体的发展仍然存在多种问题,其本身也并非绝对理想的媒体形式,但是在平台型媒体的雏形身上,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不同于过去媒体形式、可能给社会发展带来有利作用的力量。高度的环境信息化必然带来社会生活的极大便利,也将逐渐减少因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所造成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诈骗、谣言、煽动社会情绪或离散社会共识等;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在经过逐渐调整之后也会逐渐促进现实社会的改良,最终受益者将是整个社会。因此,我们可以说,尽管平台型媒体可能不是最为理想的媒体形式,但它对社会发展的助益仍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尝试。作为一种刚刚发展的媒体形式,其自身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我们应该通过发展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最终使其无限接近于社会需要,这也是我们认识平台型媒体的原因所在。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林编辑

客服二号: 卜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