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道德治理研究
一.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马克思共同体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这里的共同体是真正的共同体,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意味着在共同体中,共同体成员之间不存在服从、依附、支配和奴役关系,他们彼此之间是平等和自由的关系,每一个人都有能力约束自我,能够理智地处理所遇到的任何事情。共同体成员是共同、共在、共存、共通于同一空间的。马克思共同体是自由人经过理性选择而共同构建起来的共同体,共同体的运作是依靠每个人的赞同所产生的权威人来协调公共事务。共同体尊重成员的差异,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帮助又可以完善每个人。从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分析来看,共同体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构成的结构的制约。
网络能否成为共同体呢?虽然网络是超地域的、无中心无边界的全球一体化空间,具有个性化、虚拟性的特点,但是为了维护正常网络秩序,保证网络共享、共荣,信息传输顺畅、诚信,防欺骗和捏造,保护网络成员的共同利益,网络可以成为一个共同体。
在网络诞生初期,并不存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说法。受到技术的限制,网民一般只是用网络处理个人事宜,如浏览网页信息、发送电子邮件等。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计算机网络,于是逐渐出现诸如论坛、贴吧等网上互动平台,也即人们常说的网络社区。
美国学者霍华德·瑞恩高德在1993年出版的著作《虚拟社区:电子疆域的家园》中指出,虚拟社区是指网络中相当多的人展开长时期的讨论而出现的一种社会聚合,他们之间具有充分的人情(HumanFeeling),并在电脑空间里形成人际关系网络[2]。这里所说的社区,主要是指经讨论而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社区。所谓网络社区,是指互联网某个区域里,共同活动的群体聚集交流的虚拟区域。在这里,网民用观点和意见进行互动,寻求自我认同[3]。随着网民需求的不断提升,网民在网络上开展的活动也越来越多,并基于共同目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特殊需要等形成相对稳定的关系群体,同时形成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网络共同体“顾名思义,是指网络与网民共同合成的产物,是网民在网络上基于主观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所结成的一种团体或组织[4]。对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概念的理解,主要是从网民共同特征去解读。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指出,“各国应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推动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开创人类发展更加美好的未来助力“[5]。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要基于利益认同和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做到平等尊重,开放共享,安全有序。
从上述对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界定,我们认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应当包含以下基本涵义。
第—,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一定数量人群的网络行动在网络上持续的、稳固的集合,而不是某种偶然的、暂时的集合。
第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作为人们网络行动的集合,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某种共同的因素,如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兴趣、相互的期待等把他们连接在一起。
随着人们网络行动方式的不断多样化,网络社会生活的范围和深度也在不断扩展,简单的电子邮件、文件传送、网络讨论、在线聊天和网上浏览等行为,显然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在有别于现实社会的网络社会中寻求一种丰富多彩而又具人情味的群体生活需要。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网络命运共同体的实质就在于:一方面,它是人们网络行动的集合,人们在网络社会中所要实现的目标、情感、兴趣和期待等,均依赖于其现实的网络社会行动;另一方面,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成员只有通过网络行动,才能实现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各种需求,并在客观上把自己与外在更为宏观的网络社会结构有秩序地、有意义地连接在一起。正如埃瑟·戴森(DysonEsther)所指出的那样,随着网络“似乎变得越来越复杂化、越来越令人窒息,公共生活越来越罕见,人们也越来越渴望社区能够提供友情和安全“[6]。
二、关于区块链技术与网络道德治理
虽然许多国内外著作都提及或论述了“道德治理“的相关内容,如罗国杰、夏伟东主编的《以德治国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景枫等著的《中国治理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献出版社,2012)等,但对区块链技术在网络道德治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区块链技术在网络谣言治理方面的研究——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新闻平台,展现区块链技术在打击网络谣言方面的可行性。凭借其分布式储存、难篡改、去中心化等手段,区块链技术不仅为建立网络征信系统提供了新思路,还为治理网络谣言和重构网络信任提供了全新途径(马强,2018)。研究还提出将区块链技术用于网络谣言处置的设想,通过区块链公共账本和加密签名特性,实现信息可溯源机制,使造谣者无法隐藏,达到遏制传播、事后证伪的目的(程志,2018)。
二是区块链技术在网络舆情治理方面的研究——将信息传播理论、区块链理论和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相结合,提出区块链环境下的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概念模型,充实了区块链技术在舆情领域应用的理论根基(赵丹等,2018)。
三、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道德治理的困境
笔者通过对政府、网信办、宣传部等部门走访调研、谈话和网络调查等形式,选取部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道德治理情况作为调查个案,从区块链技术对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道德的舆情治理、诚信治理、大V的道德治理几个方面开展调查,总结出当前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治理的困境:主要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治理的体制不健全、法律法规相对滞后,治理技术滞后、治理主体责任界定不够清晰、治理乏力等。原因在于: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所引发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道德扭曲、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主体道德意识缺失与行为错位、网络道德规范滞后,以及制度伦理的缺位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道德治理方法适应性等。
四、区块链技术的应用
区块链具有独特的匿名性、信息不可纂改、可追溯根源、透明安全开放等特点,是一个全员参与、维护、存储、读取可靠数据的分布式账本系统,主要包括共识机制、点对点技术、非对称加密技术、时间戳、智能合约等核心技术方法。区块链技术在网络谣言治理、道德诚信治理、个人信息保护、舆情分析引导、网络大V治理等领域应用有较强的技术优势,推动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治理模式创新,实现了治理的精准化、服务化、个性化和定制化。
五、区块链技术对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道德的舆情治理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道德舆情具有汇聚的便利性、易爆发性和社会化特性,还具有舆情演化的马太效应与观点极端化特性。根据道德舆情传播特征和规律,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突破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道德舆情管理瓶颈。首先,提出区块链技术对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道德舆情信息传播治理的概念模型,以爬虫方式获取steemit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运用Gephi工具进行数据可视化处理,进而针对数据结果展开讨论。其次,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道德舆情大数据中心,遏制虚假舆情传播,使舆情信息更真实准确,信息价值密度、数据挖掘和分析效率更高。再次,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道德舆情信息追溯机制,对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意见领袖的信息进行编码,对信息传播生态链进行追溯,构建以正能量、主旋律舆情为导向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道德生态治理系统。
六、区块链技术对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道德的诚信治理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道德失信主要表现为造遥、欺诈、侵犯知识产权等,原因是道德失信成本低、认定困难、处置成本高、监控平台割据等。
治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道德失信,首先要建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信息可溯源机制。区块链技术不可纂改、永久保存的特点使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成员在网络中的行为在区块链上留下记录,其分布式账本机制能确保该记录防纂改、防抵赖,道德失信者的真实身份将无法隐藏,从而达到事先预防、遏制传播和提高事后证伪成效的目的。其次,要构建区块链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诚信数据平台,使平台可以查验信息的原创者及信息的真实性,有效遏制道德失信跨平台流转和进一步传播。再次,要构建政府、企业、网民等多元协同的体治理机制,从而实现对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道德诚信的有效治理,为建立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道德诚信系统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径。
七、区块链技术对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大V的道德治理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具有虚拟性与话语自由性特点,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大V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社会声誉,其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代表着一个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判断。其道德失范的表现主要有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大V随意表达观点、刻意夸大事实、恶意散播谣言等。
针对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大V的道德治理,首先,要依托区块链独特的技术优势来揭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大V道德治理过程的内在规律,通过对网络大V的上网习惯、言行等进行数据分析,研判其价值偏向与行为特征,得出相应的行为特征、道德失范、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情况预判。
其次,要依托区块链技术,构建及时约束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大V的不良道德行为机制,利用智能语句分析技术对大V的网络语言进行精准跟踪分析,并设置一些关键词,如恶意广告、色情、虚假、造假、诈骗、谣言等词语进行过滤、提醒、警示,以此来规范大V的文明用语,从网络源头根治不良网络行为,及时纠偏、防患于未然。
再次,要建立区块链技术背景下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道德教育机制,通过数据分析将与大V相关的不道德言行举报次数显示出来,创新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道德教育机制,让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大V文明理性地发表言论,增强网络道德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网络言论习惯。
最后,要构建完善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大V管理和法规体系,通过多措并举对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大V进行有效治理,使其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积极作用,规避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