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设计类图书出版创新与思考
近年来,中国在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中发展迅猛,体现出移动性、便捷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点。这一发展变化开启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模式,改变了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人们更青睐于多样化的阅读媒介和阅读工具,如移动智能终端上的电子书、APP等。传统出版业只有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改变单一的出版形态和传统纸质图书编印发的制作模式,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发展变化的阅读需求。
国家以及新闻出版行业主管部门在政策引导和财政层面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传统出版传媒与新兴出版传媒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出版企业兼并重组";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广发〔2015〕32号),强调传统出版的影响力要向网络空间延伸,这既是出版业履行文化职责的迫切需要,也是其自身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2019年,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再次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
2019年,《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副总编辑王连弟在第二届新闻出版大数据高峰论坛上谈及融合发展。什么叫"融"?"融"就是一体--人的观念、组织架构、工作流程、业务技能等都要"一体"。5G时代主流媒体对互联网传播引导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因此,湖南大学出版社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转型,规划新媒体融合出版之路。
一.湖南大学出版社设计类图书板块的开发建设
湖南大学出版社建于1985年,系教育部主管、湖南大学主办的教育类学术型专业出版社,主要依托学校优势学科资源做期刊出版、学术图书出版和高校教材出版,以出版土木、化工、电气类教材和湖湘文化学术图书为主。2003年,社长雷鸣与社内两名骨干编辑决心开拓设计艺术图书板块,并组建设计艺术编辑部。社领导的积极支持,两名骨干编辑的勤奋努力,特别是周旭、朱和平两位总主编全力配合,再加上高校老师的大力支持,该社组织策划了第一套以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基础课程为切口,由清华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全国30多所知名院校的著名设计学专家,编写了"高等院校设计艺术基础教材"(近30种)。该套教材在2004年正式出版,市场和学界称之为"绿皮本",风靡全国设计教育学界,湖南大学出版社也因此成立了设计艺术分社。设计艺术分社拥有一支充满活力的年轻团队,编辑力量由专业院校研究生和海外引进人才构成。分社以本科、高职教材开发为主,力求达到专业分明、边界清楚、立体开发的发展目标,并兼顾发展设计文化、设计参考、设计理论等学术板块。湖南大学出版社设计类教材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已覆盖本科和高职高专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等课程,有近10套,共200多个教材品种。其中,有20多种被列为国家级"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教材,有30多种被评为中国大学版协和中南地区大学版协优秀教材、优秀畅销书以及江苏、湖南、江西等省优秀教材。其市场占有率在全国排名靠前,形成了专业品牌。
设计艺术分社在设计文化、设计参考、设计理论等学术型图书出版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全国首套室内陈设设计丛书由我国设有家具设计专业第一个博士点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博导刘文金主编,该书获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和湖南省重点出版选题;"长江流域民俗与文化遗存"被评为"十二五"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设计学新视野"博士丛书中的内容被列选为湖南省重点出版选题。其中,《社区研究与社会创新设计》和引进版图书《创意研究》被评为湖湘优秀出版物。"十三五"期间,设计艺术分社对现有教材进行有计划、分批次的提质改造,根据课程改革及专业学科变化重新组织编写部分教材;拓展板块,填补空白,保证图书内容规范化和精品化。很多教材经过不断修订、深度加工再版,历久弥新,均已成为经典。
二.湖南大学出版社传统设计类图书的弊端
过去十几年,图书以纸质形式为主,湖南大学出版社出品的设计类图书,虽不乏经典和精品之作,但也存在与时代发展要求明显不符的问题。
1.制作成本高
传统设计类图书以纸质形式为主,采用的是组稿策划、编辑加工、排版印刷装订、发行流通的出版流程,教材出版涉及一系列环节,不仅流程长,且各环节的制作成本高。设计类图书的编写,一般是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诠释概念后再介绍制作流程和技法,辅以经典案例或实践性的原创作品进行评点,所以书稿内容较多,造成印张多、图书厚重等问题。另外,设计类图书一般附有很多图片,因此对版式设计要求更高,需采用图文混排的形式来编排,为保证效果还须采用铜版纸四色印刷,排印装的成本高,这造成设计类图书定价居高不下,给学生的购买使用带来困扰。近年来,根据市场需求,湖南大学出版社的设计类图书特别是教材,配备了一些电子课件或拓展资料性光盘,主要是辅助教师从简单的、机械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减少教案准备工作。但是光盘的制作还需专业的公司完成,不仅增加成本,而且有时还不能与教材同步发行,影响教材的使用效果。
2.时效性差
传统图书采用纸媒形式出版,编印发环节的流程较长,即使采用现代先进的排版印刷技术和成熟快捷的物流,也需要一定的周期,时效性较差。每到春秋两季教材的供货期或是其他出版时间节点,编辑就需要满负荷工作。纸质教材修订起来难度大,而教育部提倡教材"三年一大改,一年一小改",这一要求在纸质教材上很难实现。再加上现在课程改革不断地深入发展,如果教材不及时进行修订,则既难保证教学之需,也难获得出版利润。
3.互动性弱
传统出版采用的是单向传播的方式,很难实现与读者的互动。从学生层面来说,传统图书尤其是教材内容和体例都比较陈旧,特别是表现形式单一,使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低下;从学校层面来说,传统设计类图书缺乏稳定的专业设计平台,课程建设体系各自为政、内容参差不齐,难以应对现在的课程建设,直接影响学校学科排名和"双高""双一流"建设的新局面,更重要的是无法实现各院校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从出版社层面来说,要更新图书内容,了解市场情况,以往常采用的方法是问卷调查或编辑人员深入终端销售市场搜集反馈意见,费时费力费钱,更重要的是教材内容更新慢,销量日益减少,库存压力巨大。
三.湖南大学出版社设计类图书出版创新
1.出版创新的必要性
湖南大学出版社设计艺术分社经过十多年的经营和发展,拥有大量优质作者和读者资源,在渠道、内容和人才上形成了成熟的体系。因出版业的特殊性,传统出版仍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数字化出版是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新事物,是建立在新时期各类媒体基础之上的新型出版方式。因此,出版业必须创新出版方式,而传统出版与数字化融合是当下出版业的发展方向。
首先,融合出版优势明显。与数字化融合的新型出版模式体现出多层次的优势,以更新颖的方式突破资源与个体之间的壁垒,被社会大众广泛认同和接受。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化出版具有传播速度快、载体多元化、应用便捷化、内容多样化等特点。
其次,时代发展和学校教学要求突出。在"互联网+"的时代,高等教育教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有了大调整、大变革。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编辑出版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图书的出版内容和形式必须紧跟教育发展变化,要更多地体现当下高等教育要求的国际性、文化包容性、实践创新性、多样性和互动性等特征。湖南大学出版社的设计类图书虽然在专业领域上影响很大,但唯有在内容上、形式上以及服务模式上进行创新,才能满足设计教育不断发展变化的新要求。
2.出版创新的方式
湖南大学出版社对融合发展进行深入思考,围绕"融合出版"实行全面的规划布局,借助新技术、新形态和新媒介,在内容、产品、品牌、模式等方面持续探索,促使出版创新能力提升,目前已初步形成全媒体融合产品矩阵,实现内容多元开发和版权的多维增值。在此基础上,设计艺术分社在融合出版之路上逐步推进,经历了三次蜕变:一是资源整合,包括人力资源整合、专家资源整合和专业资源整合;二是纸书数字转化,即将优秀、经典的纸质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使纸质图书和数字出版物相融合;三是专业平台建设,即建设专业性知识服务平台。
在资源整合方面,一方面是加强分社的人力资源整合。编辑人员要在思想上、技术上提升素质,加强知识服务意识和互联网思维能力,培养媒体创作加工能力,形成符合媒体融合时期新要求的新型编辑队伍。另一方面,为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需求,分社组建了全国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建设专家库,由全国设计艺术院校的教授、博导和全国教学名师以及互联网技术人才和专业管理人员组成,搭建了一个专业学科教育、学术研究讨论、人才培养管理的平台,服务于设计类图书的开发和升级建设。此外,借助教育机制改革,分社积极整合相关专业资源,将高校设计专业教材与学术研究、职业培训等活动模式相融合,形成教研协同、教学与职业培训融合的教材建设体系,通过资源整合,形成了教材建设、学术研究、培训管理、数字出版等板块。
在纸书数字转化方面,纸书与数字图书的融合出版不是数字图书淘汰纸书,此消彼长,而是彼此融合,互相促进。根据新媒体出版的特点,应充分掌握和运用移动阅读、社群管理、网络营销、大数据等知识,将融合出版的思想贯穿于选题策划、产品制作、市场营销出版链,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基于互联网产品的思维来重构内容物。湖南大学出版社改制转型比较成功,编辑部门采用项目责任制形式,编辑全程参与项目策划、组稿、编辑、出版、营销这一系统过程,基本具备融合出版中编辑对项目全程控制的能力。分社全体编辑在理念上有了共识,积极学习"互联网+"的知识和技术,为数字出版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已有的教材板块,分社在数字转化方面做了以下工作:修订改版时尽量使内容简练并精品化,保留应有的方法论和条理性内容;将案例及技法、程序等内容变为音频、视频形式的数字化出版物,大量缩减纸质部分。这样既节省了印制成本,也使学生快速了解和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避免因为图书厚重而反感和厌学。以音视频为着力点,深耕自身优势内容资源,开展知识服务布局,将有深度、有价值的内容物以多元、多层次、多场景的细分方式呈现出来,与内容资源合理匹配并实现功能价值的最大化。
在专业平台建设方面,湖南大学出版社正在开发建设数字出版平台,构建设计艺术知识资源库以及艺术书院APP,旨在探索设计类图书的数字产品开发和运营方法,建立一个基于数字化技术与互联网赋能的互动教学方法创新的服务平台。这一平台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技术条件,以师生的原创作品为核心,重点开发慕课、课程资源和课程APP。设计艺术分社以设计专业教材为抓手,在前述数字转化的基础上,整合院校资源,拟将国内外设计院校的数万名用户聚合在同一平台上,实现投稿、审稿、改稿等交互功能,通过纸质教材、富媒体教材、网络增值教材、数字教材等形式的融合,为用户提供智能教育服务,将原有的单一教材体系变得更加多元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利用大数据,评测学生、因材施教成为可能。出版社可通过优质的出版平台和知识资源的汇集,迅速修订教材和课件,甚至可以实现教师高质量的授课服务。
四.设计类图书融合出版新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将优质的传统出版资源转换为数字平台出版资源,关键还是要靠人才队伍的建设。而建设优秀的编辑队伍涉及很多方面,针对设计板块来讲,笔者认为其核心是以下几点。
一是组建一支具有专业知识的编辑队伍,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有专业背景才能策划好选题,才能与作者、读者对话交流,才能为作者、读者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服务;二是加强编辑团队精神建设。新媒体出版是一种信息网状流动的加工过程,需要编辑人员、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紧密配合才能完成,各个部门间要求同时空配合工作,既要有团队核心,又要有团队精神;三是呼吁出版单位的管理层领导,既要重视、解决新媒体人才的岗位设置、考核评价标准以及薪酬等问题,也要重视、关注原出版单位人才的专业技能培训和管理升级。
搞平台建设、技术开发,对中小型出版社来说难度较大。经济实力较强的大出版单位或并购,或与技术企业合作成立公司,而中小型出版社常采用技术外包方式,将开发建设项目外包给技术公司。但实际上这样削弱了出版社对项目的管理控制力,容易产生的问题有:因没有切实掌握核心技术与平台应用方法,导致项目不能按时按质完成;有的外包公司只顾短期利益,没有着力挖掘出版单位的优势内容资源;存在数字出版产品内容外泄和版权纠纷的风险,损害出版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都是我们出版人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5G将极大地提升信息的共享效率和传递能力,给出版业选题策划、生产、传播、消费等各个环节都带来了深远影响,为出版业融合创新发展开拓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与实践路径。通过设计类图书融合出版的创新与思考,笔者认为,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出版社作为传统的媒体方,应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充分运用新技术,创新出版方式,提高出版效能。出版社唯有抓住机遇,忍受升级过程中的"阵痛",完成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换,才能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中抢占先机,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