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学生营养健康状况及知识态度行为调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问题日益突出。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健康的理念、合理的营养,对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2016年9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开展了团场学校中小学寄宿学生的营养状况调查,以评估学生的营养状况,掌握学生营养基本情况,有针对性提出指导意见,为兵团学生营养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新疆兵团6个师21所全日制中小学,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学生,均为在校住宿学生并在学校周一至周五就餐,共监测学生7687人,男生4078人、占53%,女生3609人、占47%。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
1.2.1.1抽样方法根据兵团地区分布和人口分析,
选取6个师,每个师抽取2~4个团场,每个团场调查1所学校,每所学校每年级抽取一个班级,每个班不少于30人,不足30人,同年级增加一个班,共调查21所学校。
1.2.1.2膳食调查方法膳食调查采取称重计帐法,
调查学生食堂3天膳食,记录库存食物,新进食物登记,每日食堂加工食物称重记录,同时记录非食用部分和剩余食物。调查结束后,计算实际食物消费量,登记每日每餐学生人数,以年级为单位进行统计,早、中、晚餐营养素比例按0.25∶0.4∶0.35计算。
1.2.1.3贫血调查学生空腹采集左手无名指血,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测定血红蛋白。
1.2.1.4体重和身高测量使用计量标准的测量仪器,用前校验仪器,计量单位精确到0.1kg和0.1cm。
1.2.1.5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使用自行设计问卷,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
1.2.2评价标准
1.2.2.1膳食结构及食物消费量学生膳食结构及食品消费量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进行评价[1]。
1.2.2.2营养素摄入水平按照《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摄入参考量》为标准[2],比较学生营养素摄入水平。
1.2.2.3超重和肥胖学生营养状况用体质指数法,按学生健康检查技术规范GB/T26343-2010评价超重、肥胖和营养不良。
1.2.2.4贫血标准按照1995年WHO贫血诊断依据:5~11岁Hb<115g/L,12~15岁Hb<120g/L,男生15岁以上Hb<130g/L,女生15岁以上Hb<120g/L。1.2.3统计学分析用Excel建立数据库,以Spss17.0统计分析数据,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膳食结构及食物消费量
调查19个团场21所学校7687名寄宿生在食堂就餐情况的膳食,学校供餐各类食物每日每生均食物摄入粮谷类450.53g、蔬菜类420.16g、肉类100.20g、豆类103.03g、奶类200.00g、蛋类71.67g、食用油41.25g、食盐10.6g,豆类和奶类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摄入建议量的51.15%和66.67%,食用油、食盐和肉类摄入量过多,分别是建议食用量的165.10%176.60%和126.60%。
2.2各类营养素摄入量
根据学生3日平均消费食物量,计算食堂就餐学生每日营养素人均摄入量,蛋白质42.35g、脂肪52.20g,碳水化合物55.12g、钙595.77mg、铁28.93mg、维生素B11.54mg和维生素B21.15mg。碳水化合物和钙摄入量相比中国居民营养素参考值明显不足,分别只达标准摄入量的45.93%和59.57%,蛋白质、铁、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达到标准摄入量。
2.3南北疆学生营养摄入与相关疾病患病比较
北疆89团学校供餐数量和食品种类好于南疆51团,51团学生贫血患病率高于89团学生贫血患病率(χ2=46.76,P<0.01),89团学生营养不良率均低于51团(χ2=83.43,P<0.01),89团学生超重和肥胖率明显高于51团学生(χ2=64.15,P<0.01),说明89团学生总体营养状况好于51团学生,见表1。
2.4热能的供能比及食物来源
蛋白质人均摄入量42.35g、供能169.4kcal,脂肪人均摄入量52.2g、供能469.8kcal,碳水化合物55.12g、供能220.48kcal,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分别为19.71%、54.65%和25.64%,三大营养素合理的供能比10.00%~15.00%、25.00%~30.00%和50.00%~55.00%,学校供餐食物中肉类及脂肪类食物供能过多,碳水化合物供能不足,供能中豆类、奶制品蛋白质比较少,牛奶占5%、豆类占12%、肉类及脂肪类食物占60%。
2.5学生营养不良率与超重和肥胖发生率
监测学生身高和体重,营养不良率7.24%,超重率10.01%和肥胖率4.27%、贫血率13.63%;其中男生4078人,营养不良383人、营养不良率9.39%;女生3609人,营养不良219人、营养不良率6.08%,男生总体营养不良率高于女生(χ2=27.02,P<0.001);男生营养不良率7~15岁组发生率较高(5.31%~10.47%),女生营养不良率8~14岁组发生率最高(4.84%~7.25%)。男生体重正常3286人,超重534人、超重率13.10%,肥胖258人、肥胖率6.33%;女生体重正常3055人,超重426人、超重率10.18%,肥胖128人、肥胖率3.56%,男生总体超重率、肥胖率明显高于女生(χ2=82.03,P<0.001)。检测血红蛋白1235人,贫血患病率13.63%,男女生各年龄组贫血患病率4.00%~28.57%,男女生总体贫血患病分别为12.34%和14.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P>0.05),男生和女生各年龄组间贫血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76,P<0.05);营养不良发生率高的年龄组,贫血患病率也高,见表2。
2.6学生营养知识知晓问卷调查初中1~3年级学生
1000人的营养知识知晓情况,应答合格问卷993份、应答率99.30%。有关营养知识、营养与相关疾病问题的回答正确率78.32%,食用食盐过量易引起高血压,回答正确率只有54.70%,见表3。
2.7学生营养行为和态度
每天吃早餐占74.60%,每天喝牛奶占42.90%,有挑食或偏食习惯的占36.10%;对营养知识、饮食与自己健康、健康饮食习惯,学生关心程度平均为58.60%,不关心或不注意自己饮食的学生占22.90%,见表4。
3讨论
3.1膳食结构不合理及营养素摄入不足
通过膳食调查可以看出,学生豆类和奶类摄入量低于建议量的51.15%和66.67%,食用油、食盐和肉类摄入量过量,分别是建议食用量的165.10%、176.60%和126.60%;营养素摄入量中碳水化合物和钙明显不足,分别只达标准摄入量的45.93%和59.57%,豆类、奶制品有供应但数量偏少,肉类及脂肪类食物摄入过多,膳食结构存在明显不合理,应增加食物多样性。充足而全面的营养对学生生长发育、智能发育发挥决定性的作用[3],学校应增加食物的种类,多供给豆类、奶制品和海产品,达到合理的膳食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2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并存
学生营养不良率7.24%,男生营养不良率9.39%、女生营养不良率6.08%,与上海城区学生营养不良率(6.71%)相接近[4],低于西宁学生营养不良率(34.11%)[5],寄宿制学生的营养不良率与2003—2008年兵团八师监测结果比较(16.44%~1.27%),发生率高于其2008年的结果[6]。新疆兵团学生超重率10.01%,男生超重率13.10%、肥胖率6.33%,女生超重率10.18%、肥胖率3.56%。新疆兵团学生超重率超过上海(8.38%)与重庆(11.80%)的水平,肥胖率低于这两个城市(分别为8.83%和7.50%)的水平[7-8];总贫血率13.63%,男女生各年龄组贫血患病率4.00%~28.57%,与其他地区,如黄石市学生贫血患病率为10.87%、贫血率6.00%~40.25%相近[9]。比较南北疆团场学生营养摄入与相关疾病结果,可以看出学生食物供应的数量和多样性较好的89团,学生营养总体状况明显好于51团学生,89团学生相关疾病发生率低于51团,但2个团场学生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同时存在,说明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全面普遍存在,调查中了解学生食用动物内脏、木耳等含铁丰富的食物较少,这些都是预防贫血较好的食物来源;而学校食物供应随意性较大,没有专业营养人员的指导,造成了膳食结果不合理、营养不均衡,学生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应认真落实开展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定期检查学校食物供应情况是否多样化、食谱制定是否合理,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膳食管理,使学生膳食合理均衡,改善学生营养状况。
3.3加强营养健康教育有关营养知识
营养相关疾病知识问题的回答正确率为78.32%,仍有部分学生缺乏营养知识,从家庭和书本了解相关知识较少。每天吃早餐的占74.60%、每天喝牛奶的占42.90%、有挑食或偏食习惯的占36.10%,说明部分学生饮食行为需要改正,每天吃好早餐、每天饮用牛奶是学生补充营养的最好方法。学生营养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在学校开展营养宣传,开展营养改善计划非常有必要。新疆兵团学生与北京学生每天吃早餐(40%)和吃零食(23%)的情况相近[10]。74.60%的兵团学生吃早餐,高于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吃早餐的比例(65.5%)[11],不关心或不注意自己饮食的学生占22.90%,说明学校、家庭和学生自己都对营养问题重视不够,在家就餐的学生,家庭不提供早餐或让学生自己解决早餐,成为学生不吃早餐的主要原因;在学校就餐的学生,食堂供应品种单一,是学生不想吃早餐的主要原因。应改变学生饮食行为,每天吃好早餐、合理营养,学校、老师和家长要多沟通,学生自己对营养的需求较为强烈,学校应该加强营养健康教育,学习相关营养知识,家长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