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语言学视角下中美主流媒体对朝鲜核问题报道的对比研究——以《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为例
一、 引言
朝鲜核问题指朝鲜开发核应用能力引起的地区安全和外交的一系列冲突,该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未被解决。朝鲜从2006年至2016年先后进行了五次核试验,涉及到中国、美国、韩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的安全利益,并对世界的稳定与和平构成一定威胁,尤其导致了东北亚局势的异常紧张。然而人们对这一问题的了解通常来自于新闻报道,而不同国家的报道含而不露地表达各种意识形态意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对新闻事件的整体了解。本文以批评语言学作为理论指导,将中美主流报刊媒体《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对朝鲜核问题的15篇报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语言形式特征进行文本对比分析,考察语篇的词汇分类、及物性、转述言语、转换等,解释语篇的生成和理解过程,并结合政治文化背景进一步揭示新闻语篇后的态度立场和价值观念,加强读者批判语言意识,提高批判性阅读能力。国内外关于朝鲜核问题的报道层出不穷,本文着重研究最近三次核试验的相关新闻报道。
二、 批评语言学及其分析工具
批评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是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的具有社会指向的语篇分析方法,综合了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种学、大众传媒等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元功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其中一个核心思想,具体包括三个方面: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是语言对主客观世界所有事物的反映,帮助人们形成知识和思想体系。人际功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帮助形成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是语言的实施者还是接受者。语篇功能是将语篇与语境相联系。语言通过这三种功能反映不同立场与价值倾向,表现不同的意识形态。
三、基于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闻语篇分析
(一)分类
“语言分类赋予外部世界秩序”。(Fowler et al,1979:210)语篇分类系统即对人物或事件的描述,主要是通过词来表现的。但词的选择会受到主体认知能力和情感的影响。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其不同的观点会产生不同的分类原则。
下面是对《人民日报》与《华盛顿邮报》对近三次朝核试验的报道中名词与形容词的使用行了统计分析。
1. 名词
名词具有高度抽象性。名词的分类功能根据事物的特征将其归为某一类,给事物贴上了标签。尤其是关键名词,对事物具有极高概括性,从而影响人们的判断。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人民日报 |
华盛顿邮报 |
||
关键名词 |
次数 |
关键名词 |
次数 |
六方会谈 |
47 |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国际社会) |
11 |
和平方式 |
23 |
enemy (敌人) |
8 |
对话协商 |
17 |
ally/allies (同盟国) |
13 |
威胁 |
46 |
threat (威胁) |
33 |
制裁 |
43 |
sanction (制裁) |
35 |
挑衅 |
37 |
provocation (挑衅) |
16 |
共同利益 |
16 |
interest(s) (利益) |
11 |
霸权地位 |
1 |
leverage (影响力) |
4 |
仅仅从几个相同的名词看,恐怕会从表面上认为两大主流媒体所报道的内容并无太大差异,都是指责朝鲜核试验的带来的威胁与挑衅,要求对其进行制裁。然而,《人民日报》多次强调通过六方会谈用对话协商的和平方式来解决朝核问题,维护各国的共同利益,指出制裁并不是目的,以及警惕美国加强其霸权地位。其实质是维护本国的国家安全与利益。《华盛顿邮报》则报道朝核对美国及其同盟国是个巨大的威胁,反复强调要加强对朝制裁。同时指责中国在朝核问题上影响力有限。给人印象“他们”是破坏者、不善者,“我们”是正义的一方。实际上是维护其大国的地位和强权政治,并将这种文化意识传递给读者,在这样的语境中将自身的思想体系渗透给受众。
2. 形容词
相比名词,形容词更灵活。形容词往往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特定的含义,因此其特征具有临时性。也就是说,不同的语境中,同一形容词所代表的立场与观点可能截然不同。
中美两大报纸各15篇报道中,《人民日报》使用了诸如“紧张的”、“不明智的”、“冷静”、“开放的”这样的形容词。《华盛顿邮报》则用了“hostile”(敌对的)、“relentless”(不懈的)、“provocative”(挑衅的)、“fanatical”(狂热的)、“imminent”(迫近的)等形容词。前者的报道,指明在紧张局势下,朝方的行为是不明智的,中国应保持冷静,持开放的态度去应对。后者用“不懈”与“狂热”谴责朝核试验次数多并讽刺其做法愚昧,表达了美国的敌对立场。
(二)及物性
及物性是以交代各种过程及其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来反映语言的概念功能。过程主要有六种: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Fairclough认为,“选择哪类过程来表达一个真正的过程会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或意识形态意义。”(Fairclough,1992:180)
在对朝鲜近三次核试验的报道中,《华盛顿邮报》多采用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这其中就不乏一些态度坚决、动作性强的动词性成分,如act against,exasperate,complicate,dissuade,support。在一篇题为Why China won’t act against a nuclear North Korea的新闻报道中,下面这个句子的运用“Beijing has been a reluctant partner with the United States on this crisis and has shown little interest in making the hard decisions needed to force Pyongyang to give up the bomb.”更是将美国在朝核问题上对中国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句子将关系过程和物质过程相结合,并伴有环境成分,让读者明显地体会到美国在朝核这一问题上对中国的不满。反观《人民日报》,在对朝鲜第三次及第四次核试验的报道中,都是以言语过程为主,大量引用各国发言人在记者会及官方网站上的声明,直观地表明各国应对朝鲜核试验的态度和措施。直到对第五次核试验的报道,《人民日报》才多采用物质过程来表明美国在朝核问题上既不是局外人,也不应是裁判官。
(三)转述言语
在中美主流媒体对朝鲜核问题的报道中,转述言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听话者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报道的权威性。在选取的《人民日报》15篇对朝鲜核问题的新闻报道里,其中14篇有间接引语,仅7篇有直接引语。我们发现,这种转述方式的使用,正如费尔克拉夫(Fairclough,1995)所指的,模糊了转述者话语和被转述者话语之间的界限,用后者的声音掩盖前者的声音。然而,在《华盛顿邮报》的15篇对朝鲜核问题的报道里,10篇大篇幅使用直接引语,有7篇没有使用间接引语。研究发现,直接引语的使用能使这些报道显得更为客观公正,因为这是原语的直接转述方式,能同时演绎多种语篇功能和表达意识形态。例如2016年1月6日的《华盛顿邮报》上的“North Korea says it has conducted a successful hydrogen bomb test”这篇文章,报道了朝鲜进行第四次核试验所引起的各方看法和争议。 全文265字,其中直接引语192字,占该语篇总字数的比例高达72.5%。对直接引语的大量使用,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将争议情景再现,另一方面使报道显得更有客观性和公正性,真实地反映各方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起到强调作用,更能引起受众的注意。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报道中的直接引语有4个消息来源,其中只有一个消息来源即来自朝鲜中央电视台,强调朝鲜是一个负责任的追求和平的国家,发展核武器是迫不得已的捍卫主权的措施之一,也彰显了其军事力量。而另外三方的消息来源是美国以及朝鲜外交专家,他们一致对这一事件持反对态度,认为朝鲜核问题已威胁到多国的和平稳定,这显然表明报道者更多地倾向于后者的立场及意识形态。
(四)转换
“转换”一词来自生成转换语法,是指两种语法结构之间的变化关系,但在批评语言学里往往从话语的性质、语境和目的等方面加以理解。与此同时,“转换也可以指语篇中意识形态的变化。”(Trew,1979)
《华盛顿邮报》和《人民日报》关于朝鲜核问题的新闻报道的转换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名物化(也叫“名词化”)和被动化的运用。名物化是指说话人本可以用名词结构或句子表达某个意思,但却选择了名词短语,达到削弱语篇的动作感,将具体事物变为抽象事物,模糊概念的目的。被动化则是指运用表示动作或行为的被动结构,强化主语,表明态度。
1. 名物化
(1)《华盛顿邮报》
如assessment、capability、inspection、international condemnation、assertion、denuclearization、unification、instability、skepticism 等词是通过添加适当的派生词缀把其他词类的词转换成名词,“a dismantling of nuclear weapons”、“acquisition of nuclear weapons”、“demonstrated provocations”等则是用名词短语代替动词结构。
(2)《人民日报》
在《国际社会坚决反对朝鲜进行核试验》一文中,“强烈敦促朝方信守无核化承诺,停止采取任何恶化局势的行动”,“确保国际社会对这一事态给予迅速而决断的回应”,以及“此举是朝鲜对其遵守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国际承诺的严重违背”中的“承诺”、“行动”、“回应”和“违背”都是动词被名词化,从名词化现象中可以看出国际社会对朝鲜核问题的态度,以及各国均希望国际社会对此给出决断的反应,并对朝方公开违反国际核秩序表示强烈谴责。
2. 被动化
“Sanctions cannot be effectively implemented without the support of China”,“In missile defense, the results can be disastrous”, “while Beijing might be exasperated with the Kim dynasty’s uncanny ability to wag China’s dog", "President Xi Jinping’s government in Beijing was infuriated by the decision, viewing it as a way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keep China’s military in check."从这些例句中可以看出,英语语篇善用被动结构,它把表示受事的宾语成分移到句首充当主语以突出该成分所表达的信息。从美国主流媒体《华盛顿邮报》的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出美国把朝鲜核问题的解决寄希望于中国的态度,主张中国要为朝鲜核问题担负主要责任。
与英文语篇相比,中文语篇则惯用主动态,如“没有对话协商,解决半岛核问题就难有出路”, “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始终坚持实现半岛无核化、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的三坚持原则立场”。 中方直接明了地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坚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核问题,
四、结语
在批评语言视角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中美两大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华盛顿邮报》报道的分析对比,发现两大媒体报道的立场与角度与其文化背景和政治意识密切相关,其实质目的在于维护各自国家的根本利益。《人民日报》的观点从侧面代表了中国广大民众在朝核问题上的共同意识与心声:求同存异。即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和平解决朝核问题。而《华盛顿邮报》在报道中将他国塑造成反面角色,从而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吸纳自己的思想观点,强化民族优越感。但两者的共同点都是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维护本国利益的意识和价值观。因此,当今大学生应注重培养与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如何在不同的报道观点中判断信息的正误。每个人都应形成自己的辨别力,了解语言背后的意义,分清语言中蕴含的权力与意识,才能将话语权真正拿回自己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