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文 > 正文

“消费社会理论”下媒介生态环境探析 ——基于近年来我国真人秀节目的现状研究

作者:郑向阳来源:《视听》日期:2017-09-16人气:887

中国真人秀节目自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一炮走红之后备受关注,在高收视率和丰厚广告回报的诱惑下,真人秀节目在中国电视频道风生水起。这种对于真人秀节目的追捧,对于形而上的沉迷,暗含着中国广大受众消费心理的变化——由消费物质到消费文化的转变。而新的消费主义思潮的盛行,与消费社会的出现往往密不可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入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经济体制的转型中,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并且媒体技术与工具的不断更新,使得中国人开始形成了一种新的消费观念:消费不仅是为了满足日常的物质需求,而是在追求一种被制造出来、被激发起来的关于欲望的满足。针对这种消费现象,法国现代社会思想大师让·鲍德里特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消费社会》中给予了指导,他的“消费社会理论”成了探究广大消费者心理的有力武器。本文基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对中国观众热衷于真人秀节目这一现状进行解读,并通过解读,探究过度消费真人秀节目背后的集体无意识的弊端。

一、让·鲍德里亚与“消费社会理论”

  让·鲍德里亚,法国哲学家,现代社会思想大师,后现代理论家,知识的“恐怖主义”者。鲍德里亚一生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消费、媒介、信息和技术社会的发展,重新思考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理论。早期著作《象征交换与死亡》是他影响最大,被公认为后现代理论与文化研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而《消费社会》一书从消费的意义上解释了时下的社会原则。其“消费社会理论”和“后现代性的命运”,使得鲍德里亚被推崇为新的麦克卢汉。

“消费社会理论”指在当今时代周围狂轰乱炸的物质社会中,存在着的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在这种境况下“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人们选择消费品已经不仅仅是使用的象征,而成为了一种消费“物”所暗含的附庸价值,从而使得消费成为了一种关于消费符号的问题。

二、“消费社会理论”下媒介生态环境探析

(一)大众媒介下的娱乐消费

真人秀节目自《超级女声》之后,遍地开花,不断地受到了广大人民的追捧,但当歌唱类的真人秀节目泛滥成灾,逐渐失去“民心”后,婚恋类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接踵而来,同时引发了“相亲热”的话题,而就在婚恋类的真人秀节目出现不久,以它为原细胞分裂而来的《非你莫属》和《职来职往》再次博得眼球,赚了个盆满钵满。毫无疑问,这些收视热潮背后所隐含的便是信息娱乐化的问题。所谓信息娱乐化,是指在电视节目中过多的强调了娱乐的因素,并将娱乐因素过度地从娱乐对象中提炼出来,使之成为一种单一化、形式化甚至流行化的娱乐载体,从而过分的加重了娱乐化的成分。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的开篇他这样写道,“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1的确,在当今的时代下,人们的物质生活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同样是面临物质的富足问题,东西方产生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在西方的发达国家中,由政府主导的权利机关,大肆的宣扬消费,而中国所谓的消费和消费文化,即消费社会文化,是基于了这样的一种假设,认为大众在消费运动产生的同时,“消费符号”也随之而来。“消费符号”是指在人们在购买物质产品后,该物品背后所承担的所指价值,通俗而言,当观众选择消费一档由明星强力打造的歌唱类节目如《我是歌手》,其消费的不仅是这档节目——听歌曲,而是消费节目背后隐含的关于时尚,关于情感表达的问题。作为节目的传播媒介——电视早已经成为普及最广,门槛最低的承担者。自然而然,当人们摆脱了温饱问题后,便开始追寻享乐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电视为受众营造了一个惟妙惟肖的世界,让观众迷失在符号与消费主义共同营造的世界中,并劝服人们暂时忘记痛苦,追求短暂的快乐,追求消费带来的快感。因此,在这种短暂的快乐中,广大的受众更多的选择真人秀这种偏重于轻松与幽默的节目样态,享受物质之外的精神世界的消费快感,并甘愿在其中娱乐至死。

(二)平民媒体下的偶像消费

  当一个娱乐全面化的繁荣时代到来之际,中央电视台在《非常6+1》后,又相继推出了《梦想中国》,《梦想中国》以“中国偶像”为主张,延续了打造平民偶像,成就普通人的梦想主题,而后《我型我秀》、《第一次心动》和《加油,好男儿》、等又一批新兴选秀节目应运而生,各台纷纷搭上了选秀类真人秀的列车。面对生活实践中的压力与社会中秩序、规则、等级的约束,大众有一种本能的狂欢性,希望在特殊的节日中能够打破这种界限与壁金,享受狂欢的盛宴。狂欢是大众的本性,虽然这是来自西方世界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但是中国特有的集体无意识与西方狂欢式的节庆生活史不谋而合,中国大众开始从近距离的身边寻找猎物偶像,以便弥补自身的集体无意识,所以让平民偶像在中国民众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身就充满狂欢本质。中国的狂欢节构建了一个“在官方世界之外的第二个世界与第二种生活”然而,这种不合时宜的消费带来的是全民不分等级的喧器和游戏,也产生一种对消费偶像的泛滥成灾,“消费偶像”具有鲜明的标准化色彩。无论是其成长过程中缺乏“历史”,还是其成功路上所历“困难和突破”的千篇一律,都是有章可循的。但是,这种标准化,带来的结果就是个性化的消失,全天下的节目,偶像们都是历经磨难,生活不幸,自强不息的榜样。他们使用着最高级修饰语,虚构和伪历史因素的加入,私生活的取舍,无不透露出刻板与僵化,传记人物的个性在这些模式化的生产中早已消失殆尽。

(三)中国媒体下的景观消费

中国真人秀节目盛行的这一时期,除了对偶像的消费之外,对于大量媒体的景观消费也应运而生。所谓景观是指一种被展示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景象,也意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和作秀。景观社会的消费现象的出现离不开大众传媒的推动。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中,人被商品所包围,因商品极其丰富的客观现实,对于消费者而言,其本身的使用价值己不再重要,表明消费者地位、身份、声望的是物的差异化,也成为中国贫富分化的差异化。在此情况下,物的意义在于差异化,也就是在它与其他物的关系之中,存在于依照意义的符码的等级而具有的差异之中。消费者选择商品,也不再仅仅看重其使用价值,而是从将其符码的差异性作为选择的重要标准,物成为符号,从而就不再从两个人的具体关系中显现它的意义。它的意义来自与其他符号的差异性关系之中。只有当物自发地成为差异性的符号,并由此使其体系化,我们才能够谈论消费,异己消费的物,但实际上铺天盖地而来的媒体娱乐节目,只不过是帮凶,是一种拟化的超仿真事件与场景,所有的受众所消费的无非就是由这些拟化的影像符号,构建起来的具有逻辑性和描述性的场景连接。

三、结语

  真人秀节目的盛行,无疑代表了当今社会广大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这种对于娱乐的追求,对于偶像的崇拜,虽然迎合着二十一世纪,崛起的中国人民对于文化的消费理念——轻松与时尚。但也正是这种消费理念,催生出了中国的综艺节目,乃至整个文艺圈的集体无意识的“娱乐至死”的狂欢与喧闹,同时这种“狂欢与喧闹”又反作用于最广大的消费者,如此循环。因此,对于我国的真人秀节目或者放眼至整个文艺界,在给予观众一种娱乐与偶像崇拜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增强其反思的力度,给予广大的受众更加合理的观影指导,同时,引导中国的消费者营造一种更加合理的消费观念,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