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建新闻学院背景下传媒学子的内驱化发展
2013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地方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意见》,并召开现场会,10个省市党委宣传部门与高等学校在会上签署了共建协议。随后,《人民日报》与清华大学、新华社与北京大学、《光明日报》与中国政法大学等纷纷共建新闻学院。[1]这对我国当代新闻教育教学改革是一次有益的大手笔的尝试,更是送给全国新闻传媒类大学生的一份专业成长红利。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应该自我设计、自我调适,实现内驱发展。
一、内驱化发展的紧迫性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就新闻专业毕业生从业状态的一项调查显示,媒体单位对新进毕业生的满意度为63.1%。其中,一些媒体单位认为,近些年来,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在业务上“上手快”,但其后劲明显不足。一些毕业生的理想信念模糊、立场不够鲜明和坚定、对基础理论的理解缺乏深度、对社会的认识比较肤浅、业务创新活力不足、新闻作品精致度不够。这项调查还显示,其他专业的许多毕业生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就超过了他们。这表明,新闻传媒类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实训、历练尚欠火候,其专业素质、基本能力还不足以有效满足新闻传播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
在针对多所高校的新闻传媒类的在读大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大学生在高考时对新闻记者、编辑和媒体行业充满了向往。但在大学期间,越学到后面越没有了做记者的热情,甚至连新闻媒体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对大千世界的好奇精神——也没有了。调查显示,有31.4%的媒体类毕业生选择了从事其他行业。这表明,新闻传媒类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不坚定、专业精神较为欠缺、从业的自信心不强、对业务的把控力较弱,没有做好从事新闻传播行业的心理准备和情感投入。
二、内驱化发展的方向性
拿出大有所为决心。当前,全国上下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阔步前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2]作为担负反映时代大势、讲好中国故事职责的新闻媒体人,应该在这样一场新征程中大有作为。新闻传播类专业大学生应该主动拿出担负这一职责和使命的决心和勇气。
紧抓机会平台锻炼。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有利于在新闻传媒教育中,整合政府、行业和高校的各类资源,着眼于培养出“为我所需、为我所用”的一流新闻专业人才。媒校共建新闻学院,体现了融媒体时代“学院眼光”与“行业标准”对接的人才培养理念,着眼于培养出具备多媒体融合报道能力的“全能记者”和“全能编辑”。共建新闻学院让大学生有机会观摩高规格的新闻发布现场、聆听一流专家学者和媒体精英人士的授课、感受国家级媒体平台的魅力、进入媒体一线实习实训就业。大学生应该紧紧抓住这样难得的机会和平台来让自己获得专业成长。
积累理论能量。新闻传播类专业大学生要读原著、读原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基本精神,学习领会讲话蕴含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基本内容,要做到真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升理论素养,强化“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提供深厚的理论支撑。
充分理解国家战略意图。国家战略体现了“问题导向性”、“思考前瞻性”、“历史方位性”、“时代特色性”、“布局科学性”等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我们党的治国理政进入了新境界。新闻传播类专业大学生要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认知治国理政的战略意图、来真正理解实现国家战略意图的主要路径。
饱含人民情怀。新闻媒体是社会公器。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媒体来实现知情权、表达权。同时,在我国大众传播领域中,人民是受众,是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大众传媒的信息的接受者。因此,媒体人如何看待人民,就决定了媒介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办媒方向和媒介风格。大学生要利用课余或假期深入生活、深入农村、深入社区,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等一线做基础调研,了解社情民意,以人民的生产生活实际作为新闻的活的本源。
永葆感知变化的兴奋。“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正是大千世界的变化对接了人们的各种愿望、包含了能引起人们共同兴趣的素质,才催生了人们对世界变化的关注、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传播类专业大学生要培养敏锐的洞察力,时刻关注这个世界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来理解什么是新闻、什么是新闻价值。
从杂家到全能。新闻关注的是世界的变化。因此,新闻传播类专业大学生要熟悉政治、经济、金融、法律、科技、文化、历史等各领域,要锻炼自己多媒体融合报道的能力,让自己成为杂家和全能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