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文 > 正文

自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在体育领域的生存空间与自救

作者:智智来源:《视听》日期:2017-09-01人气:1612

对于当前的人们来说,新媒体已经不再陌生,自媒体也大范围的普及,这使得当代社会进入了一个人人皆媒体的信息化时代——自媒体时代。我们不能否认,自媒体的出现和普及是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的一大表现,但与此同时这却使得传统媒体陷入了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困境。就如今的整个媒体行业发展形势来看,社会是不能没有传统媒体的,传统媒体也不能被完全取代,因此传统媒体应当在自媒体时代下,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实现转型自救。

一、自媒体的基本概念及特点、优缺点

对于“自媒体”,较为官方的概念解释最早是由克里斯·威理斯和谢因·波曼提出的,他们认为“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与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最近几年,人们对该概念解释进行了拓展,但其核心是不变的,简单来说也就是媒体传播主体泛化,传播方式互动、多样[1]。

用通常的语言来解释,我们借助计算机、智能手机,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这就是自媒体。其特点一是草根性,即人人都可以作为媒体传播的主体;二是通用性,几乎人人都可以进行操作;三是互动性,可以与受众进行各种形式的直接交流、互动 ;四是多样性,图片、视频、文字等,均可作为传播的内容形式。

自媒体的草根性、通用性、互动性和多样性决定了自媒体具有自我操作性强、细分人群能力强、人群共振效应强等优点。但与此同时,自媒体在公信力、传播力和感染力方面亦有天然的缺失。

网络自媒体的数量庞大,自媒体人拥有者也良莠不齐,大多为“草根”平民,网络的隐匿性给了网民随心所欲的空间。甚至是有的自媒体过分追求消息的发布速度或者说为了追求点击率而忽略了事件的真实性或者严谨性,而进行无底线的内容创作,这就导致了自媒体所传播的信息的可信度低。

自媒体发布内容的对象是粉丝,有人关注了,发布的内容才能达到。而即

便有不错的内容,也不一定能玩起来。现在稍有能见度的自媒体,背后都是靠圈子人脉撑起来的。因此,自媒体达到一定的传播力是要有相当数量的人作为后盾,或者多年积累的口碑,可见这种完全要基于粉丝的媒体在传播的效力上十分有限。

感染力从深度和表现力两个维度来衡量。自媒体本身的运作门槛就很低,更不需要有任何专业技术知识,在对事件的观察和探索上,其研究深度是有限的。另外,自媒体争取的是人们的碎片化时间,谁都不想在碎片化时间内还收听严谨深邃晦涩难懂的理论。这也注定了自媒体不可能像正统媒体那样,动用充分的资源去做更长时间更深层次的话题延伸。

 

  二、自媒体给传统媒体在体育报道领域带来的冲击、影响

(一)导致传统媒体体育节目受众大幅度流失

在以往,体育爱好者观看体育赛事,只能依靠于电视平台,这使得电视平台垄断了所有的体育赛事报道,到后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体育赛事报道的平台变得多样化,体育爱好者可以通过网站来收看体育赛事报道,而如今在自媒体下,体育爱好者更是能够从多角度,以现场化的视角来收看体育赛事报道,这使得传统媒体的体育节目受众大幅度的流失、减少。因为由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再到自媒体的发展,使得体育报道变得更加的开放,更加适合当前的受众需求,这种开放体现在多个层面,第一个是视角更加开放,即受众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观看现在的比赛,而且这种角度是与现场看台相近的,能够增强受众的观看体验,让他们仿佛就置身现场[2];第二个是评论的开放,以往受众观看体育赛事报道,只能听解说员的讲解,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在新媒体下受众却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言论,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甚至与现场的主持人、解说员进行对话,到了自媒体下,受众甚至能够将自己的看法突出的显示在屏幕上,这是当前直播平台都能够实现的基本功能;第三个是报道主体的开放,自媒体的本质就是人人都是报道主体,所以谁都可以进行体育报道,这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如果觉得这个人的报道不够好,可以马上换一个人的收看。以上种种,都使得传统媒体体育节目受众大幅度流失,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挑战。

(二)对传统媒体造成了极大的不公

当前,各大的体育赛事都非常重视自身的版权保护,如果想要转播其体育赛事,往往都需要支付相当高昂的版权费用,例如我国的中超就卖出了5年80亿的天价,法国欧洲杯、世俱杯、亚冠决赛等受关注度较高的体育赛事,同样需要支付版权费用才能进行赛事转播,这极大的增加了传统媒体体育报道,尤其是直播报道的成本,如果传统媒体想要转播赛事,就必须要向相关单位支付版权费,否则就会构成侵权,监管起来非常的简单,追责很容易。但在自媒体平台中,如果某人未经许可转播了体育赛事,则是很难监管和追责的。本人在2016年参加了法国欧洲杯的前线采访,发现很多的人都在用手机进行现场的直播,这也就是说他们在现场所观看到的赛事,可以被其他终端前的人看到,这就侵犯了赛事版权。由于手机直播自身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赛事组委会在监管起来有相当大的困难。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个人的直播往往都是有利可图的,但是他们却不需要向相关单位缴纳版权费,对传统媒体造成了极大的不公[3]。

三、自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如何在体育报道领域中实现转型、自救

(一)与新媒体进行积极的融合

在自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想要在体育报道领域当中拓展出新的生存空间,实现转型、自救,就必须要走媒体融合的路线,与新媒体进行积极的融合,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来扭转自身的生存、发展困境。例如,传统媒体也可以在网络上开辟新的报道平台,满足当前受众观看体育赛事报道的方式习惯,让受众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和选择余地,这可以取得非常良好的作用效果,有效吸引受众,因为人们都已经厌倦了从电视上观看体育赛事的那种模式,呆板、封闭、现场氛围不浓,新的平台、新的模式才能够让如今的人们满意。

在此次的巴西里约奥运会上,我单位就尝试了与网络直播平台进行合作,进行前方一线的现场报道,这样的报道模式非常的开放,对于受众而言极富趣味性、真实性,现场氛围浓厚,得到了很多受众的欢迎与认可。

另外我单位利用电视台主持人特有的人气与凝聚力,在开展线下活动的同时在电视台官方的网络直播平台上进行直播。相对于具有草根性的自媒体,带有官方色彩的个人直播账号更能获得受众的青睐。

(二)在拳头赛事中开拓“新媒体试验田”

体育赛事的直播是我单位的的根基,现场直播的不可预测性是体育赛事的精髓。诚然,赛事版权费用的水涨船高也让各地的体育频道面临生存困境,但正因为此,如何在赛事直播的过程中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则成为了体育频道在逆境中转型的困难点。

对于体育迷来说,三大球的赛事无疑是关注的重点。对于本单位来说,每年的重点体育赛事当然是中国足球超级联赛和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在中超的赛事中,本单位在2015年5月开始尝试在直播赛事的过程中融于新媒体的元素,设置了一个名为“啪啦啪啦”的节目板块和APP。只要下载了啪啦啪啦的APP,观众在收看中超赛事的同时就能体验到不一样的观赛体验。观众不仅能多机位观看赛事回放,同时还能实现实时文字和视频互动,让观众边看比赛边发表自己的意见,与主持人进行互动。这样的尝试培养了青年群体的收视惯性,巩固了中超赛事在广东体育频道的王牌地位。

CBA的比赛可以借鉴中超赛事的成功经验,在不久的将来也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

(三)提高报道的开放性

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进行融合的过程当中,不仅要借助新媒体的平台,同时更要学习新媒体的“精髓”——开放。当然,开放也是由限度的,至少不能违背媒体人的职业道德、触及社会道德底线,更不能侵犯法律。

这里的开放是多层次的,首先在报道的过程、形式和内容上要尽可能的丰富,尤其要增加与受众互动的环节,要让受众有一种自己正在参加赛事报道的这么一种感觉;其次在解说用语方面要活泼和网络化一点,不要过于的拘谨,今天的受众已经不再吃“权威”的老一套,这可以使得报道更加具有趣味性,更能吸引受众;最后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尽可能的多展示赛事的现场画面,有时候不一定非要对准赛场中心,转播一些观众席的趣味画面更能营造出报道的现场感,这也有助于吸引受众。

(四)整合所有线上、线下报道平台

传统媒体在进行体育赛事报道的时候,应当要实现线上、线下报道平台的全面整合,如微信、微博、网站、电视、网络视频直播软件等等,要实现同步报道,同时还要视频直播、图片直播、文字直播,广撒网,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电视直播可以继续走相对传统的报道模式,网站和网络视频直播软件等,用于进行赛事的视频报道,微博、微信等用于进行图片和文字报道,通过这种综合、立体的平台构建,可以获取到大量受众的关注。

(五)加强与管理单位的沟通

最后,传统媒体还应当和有关的管理单位加强沟通,强化对自媒体平台的管理,对于非法的直播报道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屏蔽,甚至是进行法律责任追究,保护好赛事主办单位和传统媒体的权益[4]。

我国就出现过某网络主播自己购买了赛事的收看权后,利用直播软件将画面转播给其他人的情况,在直播软件官方和相关的管理单位注意到这个情况之后,便立即对相关的行为进行了管制,一旦有上述情况出现,立即封闭直播房间,这有效保护了各方的权益。

四、结语

自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在体育报道领域确实面临着不小的冲击与挑战,但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这并不是绝境,我们应当顺应时代趋势,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利用好自身特有的资源,主动与自媒体寻求错位式传播。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在自媒体时代下开拓出新的生存空间,实现转型、自救与长远稳定的发展。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林编辑

客服二号: 卜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