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镇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浙江余姚河姆渡镇党委、政府把打造“河姆渡”文化品牌作为重要工程来抓,通过政府投入、企业捐资、社会集资等形式,加强阵地建设,积极培植团队,推进活动开展,挖掘、整理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基本形成体系化、规模化、机制化可持续发展形态,文化如今已成为全镇新一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
一、基本做法
通过数十年摸索,河姆渡镇已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形态特色,生命力、渗透力深深嵌入蕴育七千年前文化的沃土,走进人们的生活。
1、文化事业优先发展,活动阵地星罗棋布
该镇地域大人口少,集聚功能弱,各村分布广泛、居住分散。镇村两级形成职责明确、分工合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体系,促进村落文化发展。政策扶持上,规定建成一个村落文化宫,并经市验收合格,镇政府与市里配套给予奖励;社会集资上,近3年,镇、村共收赞助资金、实物达800余万元,有力促进阵地建设。
据统计,该镇目前已有标准篮球场14个,门球场2个,羽毛球场2个,体育活动室9个,健身路径36条,乒乓球室15个,棋牌室21个,晨晚练点12处,休闲健身公园2个,实现村落文化宫、自然村文化体育活动点全覆盖,拥有体育设施44670平方米,人均拥有2.08平方米。
2、文化活动异彩纷呈,雅俗结合特色明显
文体活动形式多样、以虚促实,“书香河姆渡”阅读系列活动、“走进河姆渡,建设新农村”文化展示月活动、“古韵河姆渡·乡土文化节”特色性活动,影响深远。不仅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还培养党员干部学习习惯,促进乡风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书香河姆渡”被市委宣传部评为第一批宣传文化品牌。
无论集镇文化中心,还是各村落文化宫,该镇农民们不再只动挣钱脑筋,乒乓球比赛、象棋比赛、门球比赛、篮球比赛等活动便会开展得红红火火。他们自编自导自演节目,既宣传党的政策,又丰富文化生活。
3、文化队伍群星闪耀,学术活动风生水起
文化活动场所以及活动载体,孵化了众多业余文体队伍。目前已舞蹈队、女子舞龙队、百花越剧团、“车厩小子武术风武术队”、民乐团、腰鼓队、秧歌队等近30支业余文艺团队,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该镇还有一支支重视地域文化挖掘、研讨和整理的队伍,去年专门成立河姆渡镇文化研究会,旨在把散落在民间的各类文化艺术资源整合起来,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竞争优势,研究会的会刊《河姆渡》创刊号面世后,受到各界一致好评。
二、建设瓶颈
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与发展水平、群众需求和强镇定位相比,还存在距离。一定程度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现象,有所制约推进力度和深度。
1、投资体系还不是很完善。从镇级层面,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镇财政有限资金重在其他设施建设,文化投入比例相对较小;从村级层面,存在不平衡性,集体经济薄弱村和经济条件较好村,对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极不对称。
2、布局管理还不是很到位。从设施分布,基础好的村已达甚至超过标准;但大部分村,活动场地不足、文体设施不全等问题普遍存在。同时,还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影响设施功能发挥。此外,供给失衡,如演出数量、活动质量、供给与需求等存在不足或错位,引领作用欠缺。
3、队伍结构还不是很合理。一方面,有些类型队伍数量很少,如专业戏曲队伍只占队伍总数2%,而各类舞蹈队却占总数20%。另一方面,大部分业余队伍由中老年人组成,而青少年队伍比重相对过低。特别是文化理论研究方面的力量,还略显薄弱,不能形成分量较重的理论文章和研究成果。
三、应对策略
如何突破瓶颈?应把文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作为独立目标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坐标,从而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局面,多措并举打响河姆渡镇文化品牌。
1、多元投资,倡导兴办。以政府为主导,吸引社会参与。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尤其广大民营企业投资、捐助公益文化设施,加强对民办文化机构和团体的支持力度,在资金扶持、队伍培训、行业评估等予政策倾斜,形成多元互补、广泛参与的发展格局。
2、完善规划,整体推进。统筹兼顾、优先安排文化设施规划和建设,定期督查规划落实情况,确保项目有序顺利实施,特别是加快镇文化中心、广电站建设进度,进一步完善提升村级设施条件。规划布局上,充分考虑便民性和均衡性,进一步完善资源共享工程,充分利用文化中心户等平台,发挥文化惠民作用。对建成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加强管理,切实提高利用率和群众满意率。
3、强化保障,培育队伍。建立健全以培养、激励、评价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办法,加强规范化管理。加大培训、轮训力度,着力提高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积极吸引优秀人才,培育和发展业余文艺团队、文化志愿者和爱好者,形成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队伍。同时,充分利用镇文化研究会,组织编纂《河姆渡》,搜集、整理地域文化,大力培育研究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