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徽州古村落风水亭中石雕画的文化内涵---以黄山区六角楼为例
“亭”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造型多种多样的,其平面形式有方、长方、五角、六角、八角、圆、悔花、扇形等,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一个屋顶,几根柱子,为开敞性结构,没有围墙,顶部可分为六角、八角、圆形等多种形状。在江南风景点及园林中,亭子随处可见,在山顶筑亭,可以供游人休憩观景,亭中赏景有一览众山小的开阔感;在山脚前边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临水处筑亭,则有倒影成趣的效果;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即含蓄而又平添情趣。苏州的沧浪亭、拙政园中的绣绮亭、留园中的舒啸亭、上海豫园中的望江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以及孤山北麓的放鹤亭是中国古典建筑中的精品。“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准确描述了亭子的审美功能,即把外界大空间的无限景色都吸收进来,使得游览者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触景生情,引发一种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和感悟。
一、徽州古村落水口的风水亭
在徽州的古村落,亭子是重要的建筑之一。很多古村落的水口处往往建有风水亭,如西递的鈡亭和鼓亭、南屏的观音阁、呈坎的旷如亭、许村的大观亭都属于水口风水亭。徽州村落水口是村落空间的起始,是进入村落的形象标志。人们随山采势,就水取形,以自然景观为主,辅以人工建筑,如牌坊、亭榭、楼阁、路桥、塔楼、书院等,使得山川、田野和建筑融合成自然和谐的有机整体。村民布置水口意在聚水聚财、藏风聚气,表达了对于家族人丁兴旺、财源滚滚的期许。风水亭往往居于水口景观的中心地带,由于其造型独特以及特有的空间通透感,往往成为水口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同时,它又是人们停歇休憩的场所,因此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亲和力。徽州的风水亭与徽派建筑一样,将徽州三雕艺术的元素融入建筑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雕刻艺术展现出来。以位于黄山区甘棠崔家镇守月湾河村村口风水亭六角楼为例。该楼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1989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将其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既是村口的风水亭,和楼后两座石拱桥共镇锁月湾河风水;又用于供奉文昌帝君,每逢阴历二月初四,儒生均来焚香参拜,聚会论文。因此,在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六角楼古朴典雅,其台基共由十七块青石浮雕画围楼而成,有由各种动物组成的图案,如“八骏图”、“芦塘归雁”、“松鼠葡萄”、 “一路连科”、“喜鹊登梅”、“ 松鹤延年”;又有以人物为中心的典故,如:“梅妻鹤子”、“麻姑献寿”、“画龙点睛”、“博古图”、“太白访友”、“牧牛图”、“松下翁童”等等。这些青石浮雕画雕刻精美,构图端庄和谐,极为典型地反映出人们内心对“自强以求出人头地”、“福禄寿禧多子多孙”的生活的向往;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亲近自然和谐淡定”、“重视友情崇尚儒雅”的生活哲理和为人之道。
二、六角楼中石雕画的文化内涵
1、“八骏图”、“ 一路连科”:奋发向上的自强精神
六角楼大门两侧各有一块《八骏图》。《八骏图》中的八匹马传说为周穆王坐骑,均为天下名驹。周穆王常常骑着这八匹马巡游天下,八骏分别命名为:“绝地”(足不践土);“翻羽”(行越飞禽);“奔霄”(夜行万里);“超影”(逐日而行);“逾辉”(毛色炳耀);“超光”(一行十影);“腾雾”(乘云而奔);“挟翼”(身有内翅)。有的古书把“八骏”想象为八种毛色各异,分别有好听的名字的骏马: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绿耳。雕刻大师从这些传说中获得灵感,采用浅浮雕手法雕刻而成“八骏图”,左右各四匹。这八匹骏马身形健美,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仿佛从远方奔腾而至,铁蹄叩击大地,嘶鸣响彻云霄,气势如虹,是 “龙马精神”和“马到成功”的象征。“一路连科”图由白鹭、莲花和芦苇组成。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鹭,水鸟也。林栖水食,群飞成序,洁白如雪,颈细而长,脚青善翘,高尺余,解趾短尾,喙长三寸,顶有长毛十数茎。”白鹭栖则神态闲雅,飞则直冲云天,自古就是诗人吟咏的对象。“鹭”与“路”同音。“莲”与“连”同音。芦苇之“芦”与“路”谐音。芦苇生长,常是棵棵连成一片,故谐音“连科”取意。旧时科举考试,连续考中谓之“连科”。一只白鹭与莲花,芦苇组成的图称“一路连科”,寓意应试求捷,仕途顺遂,是封建社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人生境界。
3、“麻姑献寿”、“ 松鹤延年”、“松鼠葡萄”: 对健康长寿、多子多孙的天期盼
“麻姑献寿”图描写麻姑在绛珠河畔采集灵芝的情景。麻姑一手执仙杖,杖端挂有盛放灵芝的花篮,侧身低头看着身旁一个正双手奉上灵芝的童子;一只梅花鹿(禄)跳跃在她的脚下;上方祥云间,一只蝙蝠降下,寓意着“福”的到来;河畔还生长着几株灵芝草。整幅画面有着仙境的飘渺与宁谧,又洋溢着祝寿的虔诚与喜庆。在表现延年益寿的主题上,“松鹤长春图”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之一。 松,傲霜斗雪、卓然不群,最早见于《诗经·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松的这种原初的象征意义为道教所接受,遂成为道教神话中长生不死的重要原型。鹤(丹顶鹤),是中国珍稀禽类,其鸣声高亢响亮,被道家看成神鸟,道教故事中有羽化后登仙化鹤的典故。故而,“松龄鹤寿”、“松鹤长春”成为具有吉祥寓意和文化内涵的图画,在徽派三雕中常常出现。
松鼠葡萄纹饰作为工艺品装饰题材,最早见于唐代,至明清时期更为多见。葡萄果实成串成簇,硕果累累,寓意丰收,富贵长寿。成串的葡萄还有“多”的含义,松鼠是一种十分可爱的小动物,鼠在十二时辰中为子,喻“子”之意,“葡萄松鼠“合喻为“多子”“丰收”“富贵”,寓有“多子多福”、“子孙万代”的吉祥祈愿,成为许多工艺品典型的装饰纹样。这对青石浮雕画雕刻的“松鼠葡萄“纹饰,构思巧妙,布局合理,雕刻技艺精湛。葡萄的茎、叶、蔓线条清晰,随风摆动;累累的果实沉沉欲坠;垂涎的松鼠调皮可爱。画面上的景物被表现得活灵活现,充分体现了雕刻者的匠心独运和高超技艺。
3、“芦塘归雁”、“ 牧牛图”: 亲近自然,参悟人生
芦雁,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来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鹄鸿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之意。逸士即隐士,指隐居山林的读书人。孔子云,“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易》曰:“天地闭,贤人隐。”从现实急流中退却下来的文人,在山林、田园中找到了最后的栖身之所。士人的隐逸,根据其价值取向,大致可分为儒之隐和道之隐。前者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天下有治则进,天下无道则隐。儒之隐者大都抱有“兼济天下”的抱负;而道之隐则无任何功利目的,通过遁世来使心灵获得最彻底的明澈和宁静。就六角楼本是甘棠崔家风水亭而言,《芦塘归雁》所表现的“逸士心胸”中的逸士,当是虽身处隐逸之地,犹胸怀“鸿鹄之志”的儒之隐者,包涵了对退隐山林者的慰藉,对欲取功名者的励志。“牧牛图”取材于禅诗《牧牛图颂》。画面上一人伏在一头似乎正在狂奔的蛮牛身上,一手高高地举起鞭子,一手紧紧地拽住缰绳,大有势不驯服不罢休的架势。《牧牛图颂》用图画、文字将修行开悟的过程和在各个阶段的体验表现出来,描绘出由修行而开悟而入世的心路历程,形象地表现佛门弟子“调伏心意”的禅观修证过程。《牧牛图颂》借用牧人驯牛的经过,以牛比心,以牧人喻修行者,用象征的手法写调心开悟,没有抽象的理论,纯是鲜明可感的艺术形象。通过意象的组合、变换,将调心开悟的过程写得生动凝练,寓意深刻,在禅宗史上形成了“牧牛文学”,为禅宗哲学。
4、“太白访友”、“博古图”:重视友情、崇尚儒雅
“太白访友”取材本地传说故事“李白访胡晖”。 从《宁国府志》卷十三“墓冢栏”“唐学士胡晖墓,墓在太平县(黄山区)南碧山。晖与李白友善,同为翰林学士……”,清《太平县志》“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李白来碧山访胡晖”以及胡晖后代保管的《胡氏家谱》之序言落款“乾元二年(759年)已亥秋七月初浣陇西李白太白书序”等进一步证实了李白访胡晖求白鹇的真实性。另据古《太平县志》记载,诗仙李白于唐天宝十三年(751年)来到黄山,专程拜访胡晖学士,且留下许多传说和遗迹,如罗村绿柳桥旁的“问余亭”;黄山的“太白书院”, 其遗址及古桥,古风犹存。画面上,“诗仙”李白拜访胡晖求得白鹇正欲出城而去:他骑在一匹骏马上,回身向前来送行的人们招手致意。送行的人群中有捧着酒壶的,有端着果盘的……画面情意款款,表现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友情、善待朋友的朴素的价值观。
“博古图”常用于书香门第或官宦人家的宅第装饰。宋代皇室曾在宣和殿收藏了从商代到唐代的大量青铜器,计八百余件,徽宗令王黼等把这些器物编撰成书。大观初年(1107),王黼等人把这些铜器分为鼎、尊、罍、彝、舟、卣、瓶、壶、爵、觯、敦、簋、簠、鬲等二十类,按照时代顺序排列,并对每个器物的图画作了详细说明,修成《宣和博古图》三十卷。后人因此将绘有瓷、铜、玉、石等古代器物的图画,叫做“博古图”,图案以博古器物如古瓶、玉器、鼎炉、书画和一些吉祥物配上盆景、花卉等各种优雅高贵的摆件组成,古色古香,给人以美的享受。“博古图”将儒家修身、养性的价值观体现了出来,崇尚儒雅也为读书人所认可。
三、 结 语
黄山区六角楼中的十七块青石浮雕画上的山水人物,禽虫花鸟寓意深刻,其图案的叙述性特性或出自典故或来自民间传说,集中反映了徽州石雕艺术的典型特征,其内容体现了朴素的民风和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生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石雕画制作精美、生动传神,意蕴丰富,称得上是青石浮雕中的精品,对徽州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