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庭疗法在多民族寝室关系中的干预效果研究
近年来,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研究表明,大学生人际关系质量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在西南地区某大学中有22.9%的同学反映存在一定的寝室关系困扰,其中有2.7%的同学表示困扰严重或很严重。箱庭疗法是在治疗者的陪伴下,来访者从玩具架上自由的挑选玩具,在盛有沙子的特制箱子里进行自我的表现的一种心理疗法[1]。针对以上情况,我们使用适用于多人共同进行的团体箱庭疗法对一个经测量显示寝室关系状态不良的多民族寝室进行干预治疗。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被试。从西南地区某民族高校选择20个多民族寝室集体实测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宿舍人际关系诊断量表,根据量表得分及个人意愿,最终确定1个人际关系问题较突出的寝室作为研究被试。此宿舍共4人,在此记为Y、Q、P、S同学。
2 研究工具①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 含有28个条目,其中14条用于评价社交回避,14条用于评价社交苦恼。②宿舍人际关系诊断量表 量表由杨荣改编自郑日昌等编制的《同学人际困扰诊断量表》[2],共28个条目,含“谈话”“待人接物”“交际交友”“室友支持”4个维度,采用5级计分,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分半系数为0.97[3]。③箱庭治疗工具 沙箱、玩具模型、数码相机、箱庭过程和内容记录表。
3 研究程序①筛选被试。②团体箱庭治疗:签订治疗契约,制定规则;团体箱庭每周一次,一次两个小时,共进行6周6次。③结束治疗,分享体悟。
二、案例过程及结果
冲突阶段。第一次箱庭制作,主题为“一次聚会”,成员共同取名为“两小无猜”。从玩具的摆放格局来看,Y的玩具主要散布于箱庭的外围,而S、Q与P的玩具则大多分布在箱庭的中央部位。从相互联系的角度来看,S、Q与P的配合也要多一些。第一次的箱庭中成员意见与行为较难统一,冲突十分明显,也几乎没有刻意的配合。
察言观色阶段。从第二次箱庭制作的主题为“家”,制作结束成员共同取名也为“家”。 Q、P与S依旧配合较多,Y也更多地配合。但是Y的配合并未引起其他三位成员的接受。同时,Y的三次摆放引起的其他成员的不满。可见,此次箱庭制作中,成员体会到了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但在配合的过程中成员之间只是一味的迎合同伴。
调整、沟通阶段。第三次箱庭制作的主题为“童年”,成员取的名字是“I want to go home”。Y摆放的玩具更加靠近沙箱的边缘,但一直试图参与,但是Q却在摆放过程中重重阻挠。第四次箱庭制作的主题是“生活”,最终的题目也是“生活”。冲突点还是主要集中在Y和Q的物品上。在后来的讨论过程中,成员趋于开放,可以较直接地表达各种想法,也因此引起了矛盾的激化。而治疗师在其中却看到了他们为了沟通所做的努力,也看到了这个寝室关系改变的可能性。
协调共感阶段。第五次的主题为“和室友在一起”,成员商议后的题目为“梦游仙境”。大家在这一次的表现和前几次有很大的不同,每个成员的每一次玩具选择与摆放都非常谨慎,都努力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进行思考。
整合阶段。第六次箱庭的主题是“我们”,而大家最后一致通过的题目为“想把我唱给你听”。经过前五次的箱庭制作,冲突的起伏也经过了几个阶段,每位成员的心理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最后一次箱庭制作,是一次质的飞跃。整个咨询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打破了之前坚固的格局。
三、讨论
在这个案例中,矛盾的呈现、激化、缓和以至最后的解决,基本符合张日昇教授对于团体箱庭疗法治疗阶段的划分。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团体成员间的交流与调整表现为矛盾的反复性。不难看出,在治疗的初期,成员Y与Q、P、S有着较大的隔阂与矛盾,彼此心中都有对对方的不满。而在为时6周的箱庭治疗过程里,他们逐渐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最终将矛盾一步步呈现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化解。
总的来说,我们对于箱庭技术在多民族寝室关系中的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但是我们也在此阶段看到了团体箱庭在寝室关系干预中的良好效果,希望能够对多民族学生工作带来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