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婚姻的角度看中美文化差异
一、引言
中美两国交流日益频繁,美国文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并侵蚀着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中汲取外国文化精华固然重要,但不能有损于中国传统文化,否则只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认清中美两国文化差异十分重要。本文之所以选择从婚姻的角度比较中美文化差异是因为婚姻是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从这个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角度能更清晰地反映出两国文化差异,更容易让读者明白。
本文旨在探讨中美对婚姻的不同态度,对婚姻与爱的关系,婚姻与性的关系的不同认识,从而揭示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
二、婚姻的定义
第六版牛津高阶英汉词典中这样定义婚姻:“ the leg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 husband and wife ” ; “ the state of being married ” ; “ the ceremony in which two people become husband and wife ”(A S Hornby, 2004,1068) 。钱钟书先生则把婚姻比作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钱钟书,1991)。陈独秀说中国社会以家庭为单位,而美国社会以个体为单位。
三、中美对婚姻与爱的关系的认识
爱是奇妙的,它让一对素不相识的男女相识,相恋,结婚,携手一生。爱是婚姻的基础,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幸的。对美国人来说,婚姻为爱而生,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甚至父母也无权干涉。倘若婚后两人不再相爱,他们会毅然选择离婚。因为对夫妻而言,爱是维系婚姻的最基本情感,基础不在,婚姻也就走到了尽头。谈到离婚,美国人考虑的多是夫妻双方的个人情感,而非父母、孩子、名声等其他因素。因而美国离婚率也高的惊人,一度达到50%(苏立昌,372),美国半数以上的人都离过婚(Rose M. Kreider and Jason M. Fields, 1)。可是美国人并不认为离婚有损颜面,反而觉得这是为爱做的正确选择。
然而,对中国人而言,爱情在婚姻中占据的分量却少得多。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门当户对”。这种“门户”观念一直持续至今。人们普遍要求男女双方经济、文化、教育背景相当,认为只有这样双方才能平等。男高女低,女方就被认为是有意高攀;女高男低,男方就被说成吃软饭。这种“门户”观念也不无道理。但是如若一味地渴求平等的背景就失去了婚姻原有的意义。相亲便是“门户”观念的最好体现。一般媒人都会按照一方的家庭背景和条件为其物色对象。双方见面交谈后决定是否交往,一旦交往便很快步入婚姻的殿堂。有人说爱情是可以培养的,不知道这种快节奏相亲结婚的夫妻是否真的培养了爱情。尽管近年来中国离婚率有所上升,但显然没有美国高。原因也很简单:中国夫妻往往凑合着搭帮过日子。尽管没有爱情,夫妻之间存在着很多问题,甚至背叛,但是为了父母、孩子、面子甚至财产,大多数人还是凑合着过下去。
四、中美对婚姻与性关系的认识
性行为的画面几乎存在于每部美国大片上。对美国人而言性生活是婚姻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保证幸福婚姻的诸多因素中良好的性生活排在了第二位。由于性生活不满意而离婚的美国人不在少数。美国人对性行为的态度也很随意。美国许多未成年人都和异性发生过性关系,一些美国女性甚至因为自己仍是处女而尴尬,有些美国人却和多人发生过性关系。然而,一旦结婚,美国人态度就会改变。他们不会追究配偶婚前的性行为,也不再随意和异性发生关系。美国人认为婚后要忠实于对方。这与婚前的混乱判若两人。
中国人对性行为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中国人不赞成婚前性行为,中国女性仍旧持有把“第一次”留给丈夫的传统想法,中国男性也有着深厚的处女情结。但是,近年来受西方国家的影响,处女情结有所下降,婚前性行为在年轻男女中也多有发生。另一方面,中国人性生活质量不高。中国传统思想比较保守,对性这个概念很少涉及。以前中国人性生活多是为了延续香火,而非为了生理需要。性生活有时甚至被认为是丑恶的东西,人们对其嗤之以鼻,性生活质量也就无从谈起。
五. 结论
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不相同,因此中美两国人对婚姻的态度也不相同。中国人强调家庭概念,赋予婚姻更多的责任和义务;美国人则更倾向于个人情感的满足。这也正体现了中国重视整体,美国强调个性的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