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文 > 正文

全球化语境下民族认同研究概述

作者:王静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7-04-07人气:1882

民族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王希恩,1997:140)。民族认同有三个层次,即人们对特定日常生活的理解、互动的历史过程、象征的或话语的符号。这三个方面由表及里,特别是话语符号,民族语言更是承载了前两个层面。民族曾经被认为是疆土和种族,随着全球化历程,民族概念更多的是呈现为同一语言、历史和文化所建构的“想象的共同体”,由特定的语言体系加以维系。民族认同是民族发展的精神层次的核心,某一民族个体通过语言文化来获得民族认同。民族认同包括语言认同、生活观念认同、政治认同、宗教认同、历史认同、文学认同、文化艺术认同等。盲目的认为本民族优越于其他民族是危险的民族主义的民族认同,对本民族认同低下的人往往是不热爱本民族,崇洋媚外的表现。好的民族认同应该是理性的客观的民族认同,即既保持对本民族的热爱,又认识到本民族存在的问题。

民族认同研究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研究者们分别从国际问题、身份认同、语言教育、社会认同、种族研究、东方与西方等领域展开有关民族认同的研究,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人们对于民族认同问题也朝向纵深发展。民族认同研究问题成为学术界所关注的问题失语诸多因素分不开的,尤与国际社会变革产生的社会改变分不开。

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出现,以及西方强势政治经济和价值观的影响,在多元文化的包围下,个体对于“我是谁”的认识产生的幻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民族认同问题更加凸显出来。所谓的全球化原本是指经济一体化,市场国际化,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外国文化的侵入,中国本土上所产生的文化认同问题更为明显,作为强势文化的西方文化,具有明显的“文化霸权”的表征,在当今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国民的民族认同问题和民族向心力凝聚力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一个国家的民族认同程度高低是国家发展的巨大动力,只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才能发展好民族国家。其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文化传播的方式展现出新的形式,信息化的发展也加剧了民族认同问题。新的文化传播方式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生活方式以及新的语言的入侵,这些都给民族认同带来了冲击。

在中国,民族认同问题主要是民族社会学研究的核心话题,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对民族认同问题展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都是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民族学、民俗学等角度展开,研究多采用宏观视角,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焦点主要是中华民族内部各个民族间的认同关系,少有涉及外国文化的认同及影响的研究。民族认同研究多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少有涉及到外语教育与民族认同的关系研究。所以在中国的民族认同研究应该在此方面有所开发。要关注语言、文学、文化对于塑造中国身份起到的作用,研究民族语言文化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能否保持自身的文化本位,从而提升对语言文化的民族认同。其次,还要从全球化的角度审视外语教育对中华民族认同带来的影响。

树立民族认同意识是传承民族精神凝聚力、向心力,发展祖国经济的重要前提,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本民族语言的认同,一个连自己民族语言都不热爱的人,是没有动力去建设自己的国家发展自己的民族的。现在研究者认识到汉语文化、母语文化的弘扬是增强民族认同感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却忽略了外语教育对于民族认同的作用。外语教育不单是外国语言知识的介绍,而是和经济文化传播,政治的影响都有关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育必然会深层次多维度的影响受教育者对于祖国文化的态度。

全球化带来了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当社会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时,异质的外来文化融入我们的当下文化时,文化认同或民族认同就会作为一个问题凸显出来,而我们目前正处于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深刻转型期。全球化和现代化带来了强势文化扩张和文化霸权,造成了文化秩序的破坏和文化生态的不平衡。人们的文化认同特别是基于弱势文化的认同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崔新建,2004)。民族文化的多元带来了民族认同的开放化。全球化进程不是某一个文化代替另一种文化的过程,而是所有文化参与重构性互动的进程。民族认同受到多方位的冲击,从而形成了民族认同的开放化。

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极端就是民族认同的全球化或西方化,美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和理论家Frediric Jameson指出“全球化的真正核心问题时世界文化的标准化,地区流行的或传统的文化被逐出或沉默无语,从而使美国的电视、音乐、食品、服装和电影取而代之”(王逢振,2004:192)。随着英语的传播,英语国家的思想和政治也传播开来,全球化的过程就是西方文化侵入东方文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西方文化思想得以传播扩散,其他民族的思想则可能被吞噬,从而散失了文化的多样性,处于弱势地位的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承将会受到严重的威胁。这样必然会引起民族认同的危机,以及文化危机。中华民族将面临严重的民族认同危机。

民族认同最直接的体现方式就是民族语言的认同,所谓的民族语言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语言归属的认知和感情(高梅,2006)。自从人类社会形成民族以后,民族语言就成为保持民族一体感和认同感的标志。由于人们具有同一种语言,让他们在心理上形成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语言研究对于民族认同研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文化是语言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传承,语言是使来自同一文化者产生归属感的重要因素。民族的形成和存在一般是以人们对自身属性的界定为基础的,民族认同就是对自身属性的一种肯定。从研究的现状而言,语言研究与民族认同研究已经交叉起来,产生了一个多学科、跨界面、跨文化的研究领域,就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认同研究的新发展和新趋势有如下几个方面:民族认同研究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语言学研究结合起来,同时才加入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者;透过语言现象,可以探讨民族认同问题的源泉、历史问题和当代现状,探讨了语言对民族认同构建的复杂路径;通过语言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可以客观直接的感受民族认同的变化,从而分析诸多变量,找出民族认同研究的新思路。在全球化的今天,考虑语言和民族认同的关系,不仅要考虑母语对民族认同的作用,还要考虑外语教育对于民族认同的影响。这个影响既包括消极的影响也包括积极的影响。在学习者学习了一门外语之后,如果还能保持很好的民族认同感,这样的外语教育才是健康的生态的,如果学习者在学习外语后,自身的民族认同感削弱了,对外语语言文化甚至民族认同感增强了,则需要综合考察这一增强的因素所产生的后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果是消极的,则需要教育研究者观察思考,寻找道路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民族认同事关民族独立、文化自主和民族的发展,民族认同还关乎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民族认同强烈的国家凝聚力强,社会经济发展动力强,,民族认同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还涉及到社会和个人以及国家的安危。专家呼吁,通过教育来强化民族认同,在进行外语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强化母语文化的认同,认识到理智的正确的民族认同才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否则,只会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产生,忘掉了自己民族文化的人是没有灵魂的人。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