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文 > 正文

经济学语境“回到马克思”

作者:费云舒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7-04-06人气:1639

八十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重归学术的殿堂,人们似乎可以以纯客观的眼光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然而这种学术本身脱离不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具有不同社会取向的人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时,把马克思主义打扮成不同的模样。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之外的有些学者迫于压力,用马克思主义来伪装自己。于是,马克思的真实在人们心中成为一个可以怀疑而且应当怀疑的对象。当马克思主义被视为一种马克思可以缺席的与当代资本主义之间的游戏,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被命名后蒸发了。

张一兵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第2版(MEGA2)为依据,对大量第一手原始资料、特别是过去很少涉猎的马克思的许多读书摘录、笔记、未完成的手稿和书信,作了缜密的研究考证和分析,作为研究马克思已完成的论著这些主导性文献时的重要参照。作者指出,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发展并非自始至终是一个具有前后一贯性的连续不断的过程。他更关注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中的非连续性,刻意探索他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不同学说的影响下形成的具有断裂性的真实思想进程。

按照库恩对科学范式的分析结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被称为科学,必然有一个前科学时期的线索。而这一点,我们传统解释框架往往给忽略了,马克思似乎一开始就是天才,他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似乎从来就是针对别人的,他自己的世界观似乎从来不需要发展。事实上,这一前科学的线索不仅是指马克思之前的研究,而且是在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就真是存在。然而,传统研究却时常忽略,从1954年开始编辑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就故意忽视 了许多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从1927年开始,为研究需要前苏共中央研究院开始编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1》,在60年年代之后几个国家和机构有合作新版本(MEGA2)(关于这两种文献的详细情况,参阅《回到马克思》附录二)。这两个版本的特点是,用马克思恩格斯摘录、笔记、写作和发表的原来文字发表迄今为止能够收集到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读书摘录、笔记、手稿和公开著作,从分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演变,因而对于解释马克思恩格斯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从青年马克思到晚年的《资本论》,马克思不同时期的文本是异质的。基于马克思文本的异化特征,张一兵提出三类不同的文本及其哲学评估:一是读书摘录笔记与记事笔记,二是未完成的手稿和书信,三是已经完成的论著和公开发表的文献。这三类不同性质的文本区分,使我们在重新解读马克思过程中能根据不同文本的意义较为科学地界定自己的解释,从而完善马克思理论文献学分类的研究。

通过分析马克思大量的经济学著作可以透视其中所深深隐藏的哲学话语结构。这种独特的视角,这无疑受到了后现代大师福柯的影响。福柯通过对1775年到1825年的财富分析,认为由于现代经济学以及生物学、语言学的出现,人文科学才成为可能。财富本身被“生产”所取代,劳动成了新的实证的认识领域。福柯因此把马克思的经济学视作与李嘉图同属于一个权力谱系。我们过去的传统观点是,马克思是在1845年完成唯物史观革命之后,用这种新方法论研究经济学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张一兵的观点是,马克思的哲学构架并不是在哲学思考中完成的,而是在经济分析中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与马克思在经济分析中超越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知识型直接相关。这与福柯通过考察生物学、经济学、语言学等学科共同的、潜在的结构的”知识考古学“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之处则在于,福柯通过”知识型“转变的考古学观察,提出”马克思对李嘉图悲观主义的修正根本上属于共同的思想方式“;而张一兵通过对经济学之哲学构架的分析,提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哲学构架是社会唯物主义。

苏联马克思学家巴加图利亚曾这样说过:“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发展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十分深刻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而本书进而认为,“马克思越是接近政治经济学,他也就越接近历史唯物主义” 。作者甚至认为,离开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语境,便不可能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话语。形象地说,马克思的哲学都是在书写他的经济学行为和文本边缘的批语。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科学世界观的前夜(1843-1844)进行过首次经济学研究,为我们留下后人称为《巴黎笔记》和《穆勒摘要》形成马克思一生所独创的第一个哲学话语体系或者第一个理论制高点-------人本主义社会现象学。在1845年1月到1846年12月,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科学的世界观的同时,进行了第二次经济学研究,为我们留下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 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献,诸如《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致安年科夫的信》等;也留下了大量的诸如《布鲁塞尔笔记》与《曼彻斯特笔记》等经济学文献,形成了马克思一生的第二个哲学话语体系或者说第二个理论制高点;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也是一种侧重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本质的客观向度的历史辩证法。这第二次转变与第二次经济学研究中所蕴含的主儿学话语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成果。而从1847年到1858年间,马克思又进行了规模更大的(我们平常所知道的唯一的一次)第三次经济学研究。从《哲学的贫困》开始,进过《180-1853年伦敦笔记》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完成,其公开的也是公认的理论成就是就是完成了马克思的第二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形成。在《回到马克思》中,这次马克思在表面上重新回到了自己第一次 研究经济学时所形成的对资本主义的主体向度的历史辩证法的批判。在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生产方式成为社会历史的本质。也正是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将过去从主体出发的价值判断批判,转变为从经济客观现实出发的实证科学批判。而在从1850年以后开始的新的一次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中,马克思进而发现,如果仅仅从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出发,实际上无法真正超越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也无法彻底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于是他再一次从历史形成的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劳动这一般这个现实的主体本质出发,进一步创立了基本经济学和历史研究的批判的历史现象学。

创建一种另类的解读模式来告诉人们,真实的马克思不是人们从意识形态中看到的马克思,人们只有“回到马克思”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这种做法的始作俑者是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阿尔都塞。他在当时看到马克思主义所遇到的危机,试图以一种不同于主流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方法来认识马克思。这种方法被称为“症候阅读法”。阿尔都塞提出,只从文本的字面上解读马克思,不可能把握真正的马克思,因此《回到马克思》遭到了一些质疑,主要认为张一兵走上了阿尔都塞的断裂论老路。

《回到马克思》在此问题上与阿尔都塞思路的一个根本性差异在于,它并不认为《提纲》或《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马克思放弃了对社会历史本质的探寻,并不认为《提纲》之后运用了一种新的逻辑建构再构了这些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在解读《提纲》中,张一兵明确地说,“这里发生的不是简单的思想特质和他关注的所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些不过是在一个个全新的理论构架中,被科学地重写了“。正因为如此,当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在断裂之后走向的仅仅是历史事实之间的直接关系的经验指认时,张一兵却从他的解读视域出发展开了对马克思中后期哲学的深度解读。在他看来,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致力于探讨的依然是社会生活本质论问题,也就是说,阿尔都塞意义上那种断裂是不存在的。如果张一兵真的像阿尔都塞一样相信那种理论场地的彻底跟换式断裂的话,他的思路应该到此为止了,或者至多像阿尔都塞一样致力于对马克思后期经济学手稿的经济学解读,而作者是展开了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解读。正是因为张一兵认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事实还没完成对他所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回答,所以,他才要致力于对马克思经济学手稿的哲学解读。结果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手稿》中完成了”历史现象学“的构建,这种”历史现象学“是真正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他早期所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回答”。

更具有首创精神的是,张一兵从《1857----1858经济手稿》中提炼出的第三次理论制高点,即马克思重新创立了再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认识论之上的历史现象学。基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学把资产阶级社会特定的历史存在视为人类永恒的自然物质存在的属性,马克思针对这种颠倒的学说完成 了《手稿》,并力图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历史性和暂时性;进而指出,由于价值的物化和实体化,这种物化的关系成为在个人之外的对人的统治,这就是抽象对人的统治,这种颠倒的消除,不可能在观念中实现,必须由物质变革完成。现象学在青年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里,是通过对现象的历史和结构分析,破除现象是永恒的神话,从而促进意识和意识形态系向绝对精神转化,它首先肯定绝对精神对历史发展最终推动作用,其次认为历史的发展有个终结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看到了它的唯心主义的一面,但还没有用它的颠倒去反驳资本主义社会。1850年,马克思在流亡中完成了《伦敦笔记》,认识到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资产阶级社会的生存秘密其实在于生产过程。因此,以蒲鲁东和格雷为代表的改良的社会主义就仍是保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幻想,这是一种歪曲和颠倒的形式。马克思需要以狭义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去掉现象和假象,还原本质和规律。“这里既需要一步步破除社会关系中由于颠倒关系所产生的迷障,获得史前简单的社会关系,又要从这些抽象的关系一步步复归于颠倒的各种复杂关系的经济现象总体”。

只有认真思考变化着的社会历史现实及其对马克思的冲击,并用马克思的方法与观点回答现实问题的人,而不是固守某种观点与理想,回避与否认现实社会合理性的人,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信仰者。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林编辑

客服二号: 卜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