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文 > 正文

谈宗教旅游资源中的宗教式情感

作者:蔡薇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7-02-08人气:1989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单从文化客体的角度解释它作为一类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吸引力显然是不够的。如果从主体论的角度出发,可以说宗教文化之所以能成为旅游资源,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宗教或宗教式的情感需求。

    宗教信徒不但相信神(或其他超自然物)是实际存在的,而且相信神会对他们在现实世界或“彼世”中的生活和命运进行干预。因此,他们又企图通过各种特殊的活动来影响超自然物。这此活动最初带有巫术的性质,而后来则旨在求神开恩、消灾祛疾。在这一心理基础上,人们会产生出一种比较固定的宗教情感,并进而产生出宗教膜拜这种特殊活动的体系。离开人的感情、感受、情感,就无所谓对世界的宗教的态度。人们的宗教心理,按照大多数人的看法,是一种希望与恐惧交织的两重心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乃是人们用来排遣郁积于心的消极感受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也许正是因为宗教情感的存在,宗教朝圣旅游是旅游大潮中相当引人注目的一个浪头。

   宗教式情感使宗教的客体与主体连系在一起,由此促成宗教旅游的兴起。同时,我们还发现,现实中宗教旅游资源对非宗教信仰旅游者也具有明显的吸引力。那么这种吸引力的形成,除了求奇、求知、求美的动机外,是否同样存在着深层的情感因素呢?当然存在。因为如果否认这一点,就等于否定了宗教文化的特殊性,将其与一般艺术文化等同起来。进一步而言,沟通宗教旅游资源与非宗教情感有原则区别,这里暂时称其为“宗教式情感”。宗教情感总是直接指向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虚幻的客体,神是其主宰;“宗教式情感”指向的客体虽然也常常被赋予超自然的特性,但却是暂时的,是以人为主宰的。

   宗教式情感大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追求宗教式的超脱出世。没有人类幻想的活动,宗教的观念和信仰就无由产生和发展。反过来说,宗教之所以能生存、发展至今,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它以一种特殊的形式满足了人们的幻想需要。对宗教持批判态度的人对幻想采取了一分为二的态度,他们认为有两种幻想:一种如艺术的幻想,能激发人的积极性,调动人的感情和意志,引导人全力以赴地去达到现实的目的;另一种幻想如宗教幻想,使人脱离现实,变得软弱无力、麻木不仁。但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具有两重心理结构,幻想是一种普遍的心理活动。宗教幻想是否一定是消极的,这里姑且不论,把人类的幻想加以“两分”则无疑有失偏颇。幻想及由此引发的逃避、超脱尘世的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即使不是积极的,也至少不是消极的,它是一种调节精神的形式,可以缓解人们的紧张心理。现代化的社会就像一部高精度的机器在高速运转,它要求每一个零部件必须达到最佳水平,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必须努力达标。客观的需要与主观的欲望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竞争心理,从而会引起人们的焦虑情绪。过度的焦虑会导致低效能,使人的知觉歪曲,并使人变得反应过度,引发诸如焦急、烦躁、过于敏感、恍然若失、高血压、胃病、心脏不适等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解除病症自有多种良方,而短暂的逃避、超脱不失为一种简便的选择。山水间的宗教场所成了现世的“净土”,人们在这里可以间接地宣泄不良情绪,求得片刻的安宁。

 第二,寻求温情与宽容。现代社会是一个高旋律。快节奏的社会,人类生活处于无止境的变化中。在有限的时间里,人们感觉到周围的社会像一个不断旋转的魔方。传统的生活经验—-人的社会化过程不再有效,一种新的社会化过程正在形成。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一切似乎总要从新学起。基于社会认知而形成的“个性”、“自我”会变化而无法固定化,人际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家庭趋向小型化,多变的社会造成的人际互动,今日萍水相逢,明日匆匆一别,人情日趋淡化,人们易于提到尽善尽美的服务,但难以收受温情脉脉的只言片语。在高度竞争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内心迫切的希望获得宽容,获得互爱的气氛、温柔的情感。宗教的宽容、互爱的精神,恰好满足了人类这种情感的需求。就像一个潜水者,在水底下不能过于久待,需要隔片刻露出水面呼吸氧气一样,寺院、教堂的钟声对于那些深感孤独、疲倦的人们来说,无疑是撼人心弦、充满魅力的。人们涌向宗教场所、不是去聆听神的声音,而是享受人们互相之间的信任、关心、爱护,寻找亲密无间的气氛和宗教式的宽容。尽管这种气氛是短暂的,有时甚至是作假的,但人们并不需要追究其真伪程度。尽管人们清楚宗教式的宽容实质上是自慰,是情绪的宣泄,但又似乎需要它,通过它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实现心态平衡,然后走出圣地回到纷乱繁忙的红尘世界,继续奔向各自的生活。

第三,求善情结。无论何时何地,善同真、美一样,都是人们所普遍追求的。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道德标准在许多方面与善恶标准是一致的。宗教道德标准如果从效果上看,那就是人们的言行如果能引起好的效果就是善,否则就是恶;如果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看,则凡是以他人有利的就是善,否则就是恶。宗教旅游资源所体现出的那种理想的道德境界,对于从善如流的人群无疑是颇有吸引力的。正因为如此,那些并不能称为宗教信徒的芸芸众生将宗教场所视为慈善、抑恶、圣洁和庄严的象征,愿意接近它。一些知识分子则从宗教道德的牺牲和献身精神之中获得一种向内的情绪体验。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