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文 > 正文

论《文化模式》的理论来源和精神追求

作者:徐春晨来源:《文学教育》日期:2017-02-07人气:1864

一、文化模式的形成:选择和整合

文化模式源自于人性之弧,它溢满了人们的生活之杯。不同的文化通过选择和整合形成了各自的模式。

本尼迪克特认为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无数的可能性,人性对文化来说是一个源泉。“设想一个巨大的弧,上面排列着由于环境、性别、年龄、个性等形成的各种可能的旨趣。”对这个弧上片段的不同的选择和整合方式导致了文化间的差异。

选择依赖于文化各自的意图。对祖尼人来说它是中庸和克制。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情况下来到世界上的,身处文化的演化进程中,最难解释的就是文化的起源。某一文化的倾向性、社会的价值取向,这个第一推动力可能来自于环境或是祖先族群的特性。有许多因素会导致差异,事物衍化的一般规律也是分化和趋异。总之,我们眼前的世界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种相同的文化。

本尼迪克特对选择的意图有这样的解释:

哥特式建筑最初不过是对高度和光的偏爱,最终它成了13 世纪主要的艺术形式,它排除了不协调的因素,修正吸收了另一些因素以适应自己。

可以说风格即是由一开始的一点偏好,最后发展成越来越确定的标准。在祖尼人的文化意图中,节制和中庸将所有本质不同的要素排除掉,形成了一种阿波罗式的文化模式。某种支配性的意图即是文化选择的标准,也是文化模式的本质。

选择之外的另一个过程是整合。

当时的进化论和传播学派都偏重于对孤立文化特质的横向比较。而本尼迪克特认为有意义的社会学单位是不是单一风俗而是文化的整体。整体是部分的独特排列和内在关系。

整合同样导致了文化差异,不同的经验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各自都被改变。

以北美印第安人的守护神情结为例。它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宗教特质,印第安人普遍相信,超自然的神力是从梦幻中得来的。在有些部落,一个人梦中所见的一切,动物、植物或星星,都成了他的守护神。     

在英属哥伦比亚,守护神情结与青春期仪式结合,男孩子青春期巫术训练的高潮即是得到一个守护神,从而决定自己的终身职业。

而奥赛格人(Osage)则是将梦幻守护神与图腾崇拜结合。他们每一氏族的传说中都讲到各自的祖先是如何找到他们的梦幻动物,从而得到赐福的。这一动物就成为氏族的图腾。

而在加利福利亚,这种梦幻与萨满教结合。梦幻为萨满所独有的出神的体验。

在传播的过程中,同一种宗教特质与不同文化的不同领域结合,从而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差异。不同文化特质的氧化还原反应一再发生,族群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不同文化特质之间不停的结合和分离的过程。

以上我们看到,不同的选择和整合方式产生了文化的差异。差异换言之即是多样性。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事实说明,成为人有各种各样的途径,生活之路有多种可能性。

正如迪格尔(Digge)印第安人的箴言所说:最初,上帝给了每个民族一个杯子,从这里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

不同的生活之杯即是不同的文化模式,积极地对待文化模式的差异就是宽容的精神。本尼迪克特写道:“在文化的所有层面上,人类的风俗和动机都是无可穷尽的,明智的人即是对差异性宽容的人。”   

它有两方面的涵义:对异文化的宽容、对社会中不同个体的宽容。

接下来将分别论述文化模式理论的两个源泉,文化相对性和心理学,以及蕴含其中的宽容精神的两层涵义。

二,文化相对性

用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差异性就会得到文化相对性。与此相对的是当时盛行的西方中心主义。

欧洲白人文化的广泛传播,是一种历史现象。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科技的发达。西方人能够运用便捷的交通工具和资本主义商业来广泛传播其文化。最终在西方人自己的心中造成一种假象:西方文化是世界的主流,是与人性相符的,是优等的。

以“西方人”代替“人类”,以局部代替整体的一个后果就是,学术界将西方人社会化的习惯等同于人类的本性。本尼迪克特指出,每种文化都在自然规律之上重建起了秩序,西方文化只是人类诸多文化模式中的一种。依据西方人的社会文化建立起来的经济学、心理学都只是“区域经济学”和“区域心理学”。后来格尔兹提出“地方性知识”的概念与此是一脉相承的。

西方中心主义的另一个结果就是种族主义。把文化的差异归结为生理原因,将文化划分出优与劣、原始和文明。

如今,人类学普遍地抛弃了“种族”的概念,文化相对性也成为常识。这里有本尼迪克特的一份贡献。《文化模式》初版于1935 年,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中看,不管是反对种族主义,还是提倡文化相对性和宽容都是睿智、勇敢的。

20 世纪30 年代的美国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问题突出,种族歧视严重。社会充斥着保守和不宽容的气氛。而但是对学术界对各种问题往往从生物学出发,满足于表面现成的解释。

本尼迪克特认为这样的观点没有触及到文化的层面,无助于解决问题。为了解释复杂的西方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她转而去研究比较简单的文化模式。

她找到的答案即是,文化相对性和宽容。

“当今社会思想界的重要任务,就是对文化相对性做一适当的说明。”并且,“培养社会的宽容,依靠教育来培养一种对《中镇》和我们的都市传统都不熟悉的自尊与独立。”

本尼迪克特想要探寻的是对当时的美国来说,怎样建立一种更好的社会秩序,一种健全的文明。

这样的文明应该建立在宽容的基础之上。一方面,从“人类”的角度来看“西方人”,客观地看待西方文化,并且尊重和理解其他的文化。另一方面,文化的相对性说明了西方的社会制度只是一种人为的创造,是诸多可能性的一种。面对问题,社会可以做出有益的变革,这就需要人们宽容地对待新的事物,促进社会的改良。

三,心理学:文化与人格

心理学是本尼迪克特的一个理论来源,人格的概念运用到文化上就是文化模式。“一种文化就像一个人,是思想和行为的统一的模式。”本尼迪克特对文化整合性的强调也受到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

应该说,本尼迪克特并没有提出复杂而宏大的理论,她的贡献在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去研究文化现象,从而发现了一个新的视角,开启了有关国民性、文化与人格的研究。

这里首先要回答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心理学能否运用于社会研究?这在当时是个备受争论的话题。一方面,很多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并不是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反对将社会当成某种神化的实体。另一方面,杜尔干认为“集体表象”才是社会事实,它不能由心理现象来解释。

本尼迪克特认为,“这基本上是字句之争。”不同研究者的分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各自掌握了不同的材料。心理学与社会学这两种方法都不该放弃。

心理学和社会学关系的本质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与个体是互补而非对抗的。一方面,每个人的兴趣都是由其所属文明的传统培养起来的,文化模式为个人提供了生活之杯。另一方面,个人并不是机械地执行文化的命令,也没有那一种文化能抹去个人性情上的差别,文化最终是通过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体现出来的。这是一种平等的交换,社会的本质即是个体心理与文化模式的关系。

实际上,文化模式的独特之处即是对个体的关注,它漂亮地解释了“反常人格”的原因,进而说明了宽容的必要性。

个体的性格与文化模式相适则被认为是“正常”,反之,一个天生个性与其所属文化不符合的人,就被定义为“反常”。这样,一个社会的反常者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可能恰恰是被推崇的。例如,在西方社会中被当成精神病的通灵者在北美印第安人中则是领袖和权威;在祖尼人之中,公开着女子装束的男子同样被社会接纳,发挥着作用。

人的天性有很大的可塑性,大部分人都接受了文化的模塑,表现为“正常”;只有少部分人濡化失败,表现为反常。

如果社会不宽容,就会出现更多的反常人格,更多的痛苦,社会也会因此而背上沉重的负担。反之,如果文化能更多地去容忍个体的差异,那么社会将更有活力,新事物就能不受传统的禁锢而自由发展。

宽容是目的,也是手段,宽容是为了孕育出希望。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林编辑

客服二号: 卜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