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构建
实践教学是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应用型/工科类专业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实践教学也是学生从学校向工作岗位过渡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平台,是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关键步
目前,高校的理论教学工作在教育信息化及智慧校园建设的推动下,能够很好地适应疫情及后疫情时代对课堂教学工作的要求。教育部于2020年2月5日印发的指导意见中也为疫情防控期间的高校在线教学提供了指导和保障。然而,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在疫情的影响下难以有效实施,甚至不得不推迟进行,后疫情时代实践教学环节的变革迫在眉睫。如何总结疫情时期的教学经验,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新时代的实践教学环节面临多方面的压力,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环节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发展成为了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实践性强的工科专业更为突
1 后疫情时代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
以陕西科技大学轻化工程专业为例,其作为传统的应用型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特征和很强的实践
1.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1 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后疫情时代对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
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实习等)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后疫情时代疫情防控措施下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然无法有效开展,学生深入企业等实践单位实习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加大,从而对实践环节的效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何破解后疫情时代对实践环节造成的困局成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以陕西科技大学轻化20级制浆造纸方向105位学生的认识实习为例(如
图1 轻化工程专业20级(105人)认识实习模式调研
Fig. 1 Investigation of cognition practice for 2020 class (105 students) from light chemical engineering
1.1.2 难以有效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新工科建设的要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新工科建设的核心均体现出了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然而,目前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仍为教师讲解知识、学生面对面接受知识的局面,以及“走马观花”式的实践参观等被动型学习模式,无法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新工科建设的要求,亟需寻求改革与创新,重新梳理实践定位与目标,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
1.1.3 实践环节“碎片化”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实验、专业实习、专业设计、专业实践等环节,通常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独立进行,未能够有效挖掘出相互之间的关联,各实践环节之间的交叉和资源共享不畅通,导致实践环节“碎片化”,容易让学生对各类实践环节的意义产生困惑,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如何将各类实践教学环节串联/并联起来并实现交叉融通,成为了实践教学模式重构的重要思考方向。
1.2 研究的意义
1.2.1 适应后疫情时代高效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疫情防控背景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到的教育信息化的带动作用越来越重要,也对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新的思路,结合教育信息化来重构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推动实践教学体系的理念变革、体系再造、能力重塑和资源增
1.2.2 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新工科建设对实践教学的要求
工程教育认证是基于产出的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理念,强调通过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的过程化思维来提升人才培养质
1.2.3 实现各实践环节之间的有机结合和交叉融通,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对后疫情时代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构建,将“碎片化”的各实践环节进行整合,实现实践教学各环节之间的连续性、系统性、协调性和互补性的统一,明确专业实验、专业实习、专业设计、专业实践等之间的关系,互为依托且交叉融通,使得实践环节不再割裂,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实践教学模式重构具有突出意义。
2 后疫情时代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思路
后疫情时代轻化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应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框架下,结合新工科建设理念,以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作为支撑,通过建设和共享大量的实践环节资源,逐渐发展出线上实践+线下实践相结合、学校理论知识和企业实践知识云实践的新模式;并依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实践环节建设要求的基本理念与导向,通过加强轻化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促进轻化工程专业建设的内涵式发展,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推进专业建设。
后疫情时代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研究思路如
图2 后疫情时代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研究思路
Fig. 2 Research approach for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in university under post-pandemic era
3 后疫情时代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内容与措施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实践教学过程中的7个维度提出了具体要求,新工科建设对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及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内涵。后疫情时代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内容与措施需紧密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新工科建设大背景,从实践教学过程化安排和考核、标准和平台建设及培养目标等角度出发,基于后疫情时代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思路,重点从以下3个方面构建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并阐释了3个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如
图3 后疫情时代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内容及关系
Fig. 3 Contents and relationship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in university under post-pandemic era
3.1 “强+弱”轻化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的分类培养体系建设
根据轻化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的特点,将实践环节分为“强”实践环节和“弱”实践环节,以实现分类培养。“强”实践环节为实践性强、动手操作多的环节,包括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和认识实习)、专业实验等;“弱”实践环节为可以借助虚拟仿真教学等智能化教学平台、动手操作偏少的环节,包括专业设计、竞赛等专业实践。针对“强+弱”实践环节各自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培养体系和侧重点,实现学生能力的分类及多样化、多层次培养。
“强”实践环节专业实习的模式采用“学生走出去”+“企业引进来”的新模式,通过“学生走出去”了解轻化工程相应专业的企业基本情况,“企业引进来”重点邀请优秀校友和企业技术人员,通过云平台或企业人员到学校现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将最新的知识及企业需求带给学生,通过参观企业、顶岗实习、学习技术资料、听讲座、交流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对于实际生产有宏观的了解,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工程实践项目有深入的认识,从工程思维和创新意识角度培养学生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实践环节采取立体化教学体系,通过结合理论知识、邀请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云辅导、企业导师制等多种模式,并利用学习通、雨课堂等教学平台在线指导,提升学生对实践环节的理解和思考,实现从“单一实践”到“交叉融合”的转变。
3.2 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校本实践
依据“强+弱”实践环节的分类培养体系,整合多学科教学和实践资源,基于教育信息化2.0的智慧校园建设,开展“线上+线下”的实践教学模式:①校园内的“线上+线下”模式,重点为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环节;②校园外的“线上+线下”模式,主要针对实习环节。通过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基础-专业-实践”多元和多梯度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创新意识。
校本实践过程中,积极引用新工科建设思想,明确目标要求,注重模式创新和质量保障,充分整合校企优质资源,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和实训实践基地,重构实践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理念,在高校实践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校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新模
3.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视角下的轻化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标准及智能化实践平台建设
后疫情时代的专业实践仍需紧密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开展,重点从7个维度开展详细的支撑指标点和教学目标的优化。通过轻化工程优势专业辐射效应带动专业建设,优化整合实践资源,提高实践效率。
智能化实践平台的建设是后疫情时代专业实践的重要保证,根据轻化工程专业特色建立基础技能实训平台、核心技能实训平台、综合技能实训平台等,构建立体化布局、分层次架构式的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平台与产业主流技术的同步与更新,与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接轨。通过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创新和实践平台”,培养学生追求创新的态度和团队意识,促进学生的“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团队与沟通”和“项目管理”等能力要求的达成。
4 结 语
本文通过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和新工科建设理念,提出了“强+弱”轻化工程专业实践环节的分类培养体系,并借助智能化实践平台树立“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实践教学设计理念,重点解决轻化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理念与新形势要求的匹配性、实践教学体系多环节之间的衔接性等关键教学问题。该研究有助于形成多方位一体化的“实践包”,该“实践包”模式能够适应新时代实践教学的要求,也可以为其他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同时可借助信息化平台进行知识更新,实现了“实践包”模式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