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道壁面浸润性对气-液两相流的影响规律研究
引 言
微化工技术以其对化工过程的热质传递性能高、控制能力强[1-3],尤其对涉及多相体系的传递及反应过程[4-6],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认同、重视,经多年发展,其已成为化学工程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7-8]。在特征尺寸为亚毫米量级的空间范围内,与重力、惯性力等体积力相比,黏性力、表面张力等面积力对多相流体的影响更显著,即:气-液或液-液两相界面张力、液-固两相表面张力决定了多相流体流动状况[9-10]。
Santos等[11]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接触角对微通道内气泡和液弹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随接触角增大,气-液界面由“凸”向“凹”转变,且亲水通道内的径向速度梯度更大,可促进液弹内的流体混合。Zhou等[12]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发现,接触角可改变流型间的转换线,随接触角增加,亲水通道内的气泡长度增加,疏水通道则相反。Barajas等[13]利用气-液混合装置产生气-液两相混合流体,然后进入四种接触角材质的毛细管,形成气-液两相流,并建立了相应的气-液两相流型图,发现四种通道内的流型图较相似,但同时发现随接触角增大,在气速较快区域,溪状流取代了波浪流,且不同流型间的过渡边界均有明显变化。Wielhorski等[14]以不同液体为连续相,研究了液-固接触角对气泡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部分润湿情况下的气泡长度与Garstecki模型[15]预测的气-液两相体系差异较大。
为研究表面张力的影响,研究者们多采用添加表面活性剂及更换微通道材质的方法[16-17],前者主要侧重于定量改变气-液或液-液两相界面张力,由于表面活性剂在通道壁面的吸附/脱附难以定量、吸附/脱附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因此液-固两相表面张力及其对气-液或液-液两相流体流动状况的影响难以定量;后者则侧重于定量改变液-固两相表面张力,但不同材质的通道表面粗糙度等物性参数差异较大,最终导致难以明确液-固两相表面张力对气-液或液-液两相流体流动状况的影响,故有必要对通道壁面性质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孙俊杰等[18]用十八烷基硫醇对紫铜板进行改性以提高通道的疏水性,观察到了与亲水性通道不同的气-液两相流型,但十八烷基硫醇与紫铜板间的结合力较弱,实验过程中十八烷基硫醇易流失。Cubaud等[19]采用聚四氟乙烯涂层对硅和玻璃材质的亲水通道进行疏水改性,研究了水、表面活性剂和空气的混合物在亲水和疏水微通道内的气-液两相流动形态,发现了疏水通道内的不稳定流动;Choi等[20]采用十八烷基三氯硅烷对矩形光敏玻璃微通道表面进行疏水处理,发现疏水微通道内的流动状态和亲水微通道差异较大,但玻璃材质微通道存在加工难度较大、成本较高、通道截面形状不规则、操作不便等缺点,因此有必要开发加工难度小、操作简单、成本低、截面形状易控制的微通道,以研究液-固两相表面张力对气-液或液-液两相流体流动状况的影响。
本文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基材,采用等离子体表面处理+表面紫外线照射接枝聚合技术对PMMA表面进行改性,以获得表面亲/疏水性可控的PMMA材质微通道。以氩气-去离子水为实验体系,深入研究接触角对气-液两相流动状况、气泡形成过程及压力降影响的规律,为微通道反应器的个性化设计提供基本科学数据。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实验所用微通道芯片由气体及液体稳压区、气-液两相流体接触区、气-液两相流体稳定流动区及出口减压区共五个区域组成,并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板上精密铣削刻出所需微通道的结构及尺寸,其中气体稳压区微通道的尺寸为0.3 mm×0.3 mm,出口减压区微通道为1.0 mm×1.0 mm,其他区域的所有通道均为 0.6 mm×0.6 mm,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图1 微通道结构示意图
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microchannel 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