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片晶厚度对受限空间内聚丁烯-1三方晶型形成的影响
受到体系中高效异相成核点的作用,半晶聚合物结晶温度一般较高,表现出较低的过冷度. 但当其分散在大量较小的受限空间中时,由于异相成核点的数量远低于受限空间的数量,其成核行为就会受到抑制. 在一些没有高效异相成核点的微区中会发生界面诱导成核甚至均相成核,DSC降温曲线出现多重结晶峰,即出现分级结晶现象[
研究者通常使用多种方式构筑聚合物受限结晶体系[
作为一种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聚烯烃材料,聚丁烯-1凭借优异的抗蠕变性能,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研究中,我们通过自成核和改变结晶温度的方法调控了聚丙烯/聚丁烯-1共混物构筑的受限小液滴相区界面处聚丙烯的片晶厚度,研究了不同条件下聚丁烯-1晶型I'的成核结晶行为. 同时通过广角X射线衍射技术,讨论了晶型I'升温过程中发生重结晶形成晶型Ⅱ的条件.
1 实验部分
1.1 样品
聚丁烯-1(PB-L,商品牌号:PB0110M),重均分子量为6.4×105 kg/mol,购于Lyondell Basell公司. 聚丙烯(iPP,商品牌号:S1003),重均分子量为4.0×105 kg/mol,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提供.
实验中使用的聚丙烯/聚丁烯-1 (iPP/PB-1)共混物通过使用Haake流变仪(Haake Rheomix OS)在200 ℃下以50 r/min混合5 min. 聚丙烯和聚丁烯-1的组分比为90:10,80:20,70:30和60:40.
1.2 实验设备及方法
1.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聚丙烯/聚丁烯-1共混物80/20的相形态通过JEOL JSM-6700F扫描电镜观察得到. 所有样品在观察前均在250 ℃熔融5 min,以0.5 ℃/min降温至室温. 在使用扫描电镜观察之前,将热处理后的样品浸在液氮中淬断,并使用二甲苯在60 ℃刻蚀15 min.
1.2.2 示差扫描量热仪(DSC)
共混物的热行为通过示差扫描量热仪(TA,Q2000)来表征. 本文中采用了2种方式来调控iPP/PB-1界面上聚丙烯的晶厚度:
(1)自成核过程. 将80/20样品首先升温至200 ℃等温3 min,消除热历史. 随后以10 ℃/min降温至30 ℃. 为调控iPP的晶体形貌,将样品再次升温至不同的自成核温度(Ts)等温5 min,再以10 ℃/min降温至室温. 最后所有样品以10 ℃/min升温至熔融以获得熔融曲线. 本文中使用所有的自成核温度相对于PB-1的较高,不会产生自晶种和记忆效应[
Fig. 1 Two kinds of thermal treatments manipulating the morphology of iPP at the interface: (a) self-nucleation protocol and (b) isothermal crystallization protoc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