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基层管理单位的基本概况
水利是农业的保障,水利基层管理单位是承担水利工程管理,服务农业发展和生态用水保障的“最后一公里”,由于历史原因,水利基层管理单位仍然存在一些的问题和短板,制约了可持续发展。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综合调研和分析,提出水利基层管理单位改革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水利基层管理单位的基本概况
资兴市现有两大中型灌区,灌区主要以农业灌溉、防汛抗旱保安、农村供水为主,同时兼有发电等社会职能,灌区管理单位均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
(一)半垅灌区位于资兴市回龙山瑶族乡境内,水库于1986年动工兴建,1992年6月关闸蓄水,水库控制流域面积62平方公里,总库容2260万立方米。灌区由青资干渠、东干渠和西干渠组成,全长29.93公里,设计灌溉面积8.35万亩。工程受益范围包括回龙山瑶族乡、蓼江镇、三都镇等北部乡镇,受益人口8.3万人,同时还保障灌区3万多农村居民的生活饮水安全。
(二)杨洞灌区位于资兴市州门司镇境内,工程于1965年动工兴建,1967年主体工程竣工。水库控制流域面积31.5平方公里,总库容1517万立方米。灌区由主干渠和7条支渠组成,干渠长49.3公里(称杨洞“百里干渠”),设计灌溉面积5.12万亩,工程受益范围包括州门司、兴宁、白廊等东中部乡镇,受益人口9.27万人,同时还保障灌区4.5万多农村居民的生活供水安全。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人员整体偏多,经济负担较重。受当时体制机制影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照顾水库移民和干部职工子弟就业,大批招工子弟和技校毕业生安置到两个单位,造成人员剧增,严重超出了两个单位供养能力。2007年推行水管体制改革后,两个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推动了内部改革,通过鼓励停薪留职自谋职业和实行内部退养,分流部分富余人员。
(二)收支缺口较大,维持运转艰难。两个单位经济收入主要是以电站发电收入为主,财政人员经费补助为辅。由于收入渠道单一,没有更多潜力可挖,加上电站发电收入受年降雨量影响较大和上网电价限制等原因,收入情况跟不上开支增长的速度。加上灌区设施老化严重,日常养护经费日益增多,收支缺口越来越大,根本无法维持单位运转。
(三)历史负债沉重,制约良性发展。在2007年核岗定编、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之前,两个中型灌区管理单位都是属于以电养水、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自收自支经营模式,单位运转主要靠所属电站发电收入。由于2004年后持续几年干旱,加上电费没有上涨,电站效益差,导致职工工资没有足额发放,各项保险不能及时缴纳,工资拖欠和保险欠缴等负债越积越多,成为制约两大灌区良性发展的包袱。
(四)设施老化严重,影响供水安全。两大灌区工程都修建于上世纪六至八十年代,干渠大部分为傍山渠道,地势险峻。加上受当时经济和施工条件制约,工程设计标准低,多为石灰浆砌石渠道。目前,工程已运行四、五十年,灌区设施老化非常严重,干渠发生局部垮方、山体滑坡现象较为频繁,渠道渗漏严重,造成两大灌区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工程日常维护费用逐年增加。
(五)公益职能强化,管理难度加大。两大中型水库作为郴州市划定的重要水功能区和我市北部、中东部重要水源地,生态保障和农村供水的公益性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灌区工农业发展对供水的需求也发生变化,灌溉用水量大大增加。
思考和建议
1.推行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鉴于两大水管单位,均是以公益类属性为主,兼有生产经营类属性。根据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精神,按照水利部、财政部《关于印发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水办〔2004〕307号)、水农〔2004〕223号和湘编办〔2006〕39号文件要求,重新核定两大水库公益属性岗位编制,实行“事企分开”,从体制机制和政策上解决根本问题.
2.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针对两大灌区管理单位拖欠职工福利和养老保险等历史包袱,重点解决历史欠债和现有在编在岗人员工资和养老保险等刚性经费不足问题,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每年适当安排一定数量资金弥补养老保险的缴纳及设施维护专项经费,确保两个水管单位干部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依法退休和保证单位基本运转。
3.政策性分流富余人员减负。受政策和体制机制约束,水利系统内部技术人才交流体制不畅,导致两大灌区管理单位人员根本没有对外流动途径,虽然近年来两大灌区管理单位推行了单位内部改革,实际上没有达到分流减负的目的,人员整体偏多,富余人员仍然较多。要出台政策放宽水利系统内部人员交流限制,允许两大灌区管理单位因工作需要,进行人才流动。
4.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养护经费。根据2004年《水利部、财政部关于印发<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试点)>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试点)>的通知》(水办〔2004〕307号)标准测算,加大两大灌区工程设施养护经费投入。按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要求,要落实公益性和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要将人员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水利工程维护管理投入的长效机制。
结语
基层水利单位制度改革,具有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特点。不仅要规范单位工作人员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还有理顺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只有在适应社会主义发展基础上,坚持基层水利单位管理的基本原则,才能提高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