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阳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的几点思考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并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投制与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精神、物质、制度方面的成果总和,生态文明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为前提,以可持续为出发点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把人类的发展与自然和谐相处,以追求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更高层次,本文针对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问题谈几点体会。
一、发展现状
十八大以来,云阳县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思路,苦下功夫、积极作为。现已建成龙缸5A级景区一个、4A级景区两个、世界级普安恐龙化石公园即将面世,全县划定自然保护区150平方公里,一江四河、两岸青山环抱,成为云阳最大的生态资源,为美丽云阳建设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围绕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主动发力。一是污染防治攻坚战走深走实,碧水行动、蓝天行动、宁静行动、绿地行动、田园行动助推了云阳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二是生态经济发展成效明显,绿色农业落地见效、绿色工业发展上新台阶、生态旅游展现新风采助推了云阳经济发展。三是齐抓共管制度落地见效,制定出台《云阳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等文件,明确领导干部权责清单,提高生态环保在年度考核中的权重,严格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二、存在不足
(一)生态文化基础薄弱
1.生态文明意识有待提高
部分干部群众、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意识不强,对其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不高,全社会参与推动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氛围不浓,相关部门干部职工主动担当作为不够,往往是迫于压力,被动落实。
2.生态制度体系需要完善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已有一定基础,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涉及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标准、政策和规划体系。然而我们地方相对应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是不够健全的、可操作性较差的,且生态文明建设管理职能部门分散,权责重叠交叉较为严重,还有资源环境配置的市场作用机制也不够完善。
(二)基础设施存在短板
一方面,由于我县部分早期建成的乡镇(街道)村庄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设备陈旧老化、工艺落后,加之运维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强,出水水质难以稳定达标;另一方面,污水管网不完善,污水收集率有待提高,全县乡镇及撤并乡镇缺失污水收集管网296公里。而生态环保资金来源不广、渠道不多,数量不大,要在短期内解决上述短板难度较大。
(三)生态产业发展滞后
1.工业发展滞后
由于地理条件、矿藏储存、科技人才等劣势,使得库区云阳在工业发展方面相对落后。因而在我们工业污染的控制中,规范化设置排污口、在线监测和远程监控等设备设施相对滞后,对环保部门获取污染物治理和排放信息带来难度。
农业生产落后
农业污染排放管理滞后,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直接排放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较重。农用化学品使用频繁,全县家庭式农户居多,不科学和乱使用化学品现象突出,使得我们这些地方的耕地土壤污染改善难度加大。
(四)稳中有升难度加大
我县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生态系统保持基本稳定,但“攻城容易守城难”,要长期保持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难度较大,受气象、水文、蓄水等方面的影响,每年3—8月“一江四河”回水区部分河段“水华”频现,影响库区水质;受气象、扬尘和挥发性有机物影响,细颗粒物和臭氧成为我县空气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建设、原住居民生产生活等都会不同程度占用自然生态空间,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需要各级各部门同心戮力,久久为功,持续做好相关工作。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统筹协调
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指标上看,涵盖6大类、40个小项,牵涉到多个部门、多个单位,因而成立由县委县府牵头的领导工作组、专门办公室、专职工作人员就非常的重要。将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工作项目化、任务化,深度融入全县“十四五”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建立指挥长制和项目责任制,加强对各部门和乡镇(街道)的指导,定期调度,重点开展督查督办,推动重点任务、重点工程落地落实。
(二)优化生态环境
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引下,确立大力推进生态县建设的总体思路,以“万里长江、天生云阳”为总载体,经过环境资源化、资源经济化、经济生态化三大步骤,建立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产业协调、发展潜力强劲、生态文化活跃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模式。比如把滨江地段打造成滨江公园,把龙脊岭打造成文化长廊,把长江消落地带打造成环湖绿道,以优化生态环境造福云阳人民的子孙后代。(三)繁荣生态文化
一是通过各种社会活动营造良好的生态建设氛围,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普及生态文化理念,实现从“山上有生态”向“心中有生态”的提升。二是加大文化保护力度,加强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云阳大山大川孕育的巴渝文化、井盐文化、移民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朴素的生态思想。三是营造共建氛围,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民性,形成全民共建共创生态文明的生动局面。四是增强人才保障,吸引、培育各类人才,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四)发展生态经济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经济与生态两者之间找到结合点,寻求突破口。首先,要实现农业经济的“整合、联合、整合”。通过制定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规划,出台鼓励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政策,构建立体化生态农业开发格局。以建设高效化的生态农业为总目标,通过实施产业升级工程、品牌培育工程、竞争力提升工程、生态环境改善工程和科技兴农工程,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打造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其二,要实现工业经济的“集中、集约、集聚”。推进企业集中,所有企业全部集中进园区;推进产业集聚,提升运营效率、节约土地和公共设施成本;推进要素集约,珍惜土地资源,推广产业的“亩均产出率”、“建筑容积率”和“开工投产率”等“三率考核法”,引入项目建设强制性标准。其三,要实现循环经济的“低耗、低排、高效”。以政策创新为先导,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注重产业的循环链接与节能减排。重抓主要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推进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做大做强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物医药、生态休闲、生命养老等绿色产业。
(五)强化生态村建设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把生态村建设作为生态县建设的基础工程。坚持“试点先行、有序推进,规划引领、差异发展”的建设思路,实行县乡村三级配套补助的办法,制订相应的配套补助激励政策和奖励补助措施,调动乡镇、村和农户的建设积极性,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坚持高品位、高起点,做足山、水、树、花的功夫,巧妙结合地方自然条件和文化元素,把当地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融合,在共性中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韵”。
落实短板建设
一是提升全县村镇饮用水质达标率,加大水源地保护、改进水厂设施设备等措施,解决基础民生工程。二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推动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人工智能、大数据运用,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规划、监管、预警、应急等能力。三是完善地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认真结合本地实际,细化顶层制度体系建设,出台可操作可实施地办法举措,这样既弥补政策的不足,又让实施操作者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