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其他论文 > 正文

能源企业发展面临现实困境论述

作者:徐秋杰来源:《魅力中国》日期:2021-07-27人气:1483

虚拟电厂对能源推动的推动进一步地加快了能源革命的发展。“虚拟电厂就是‘互联网+’智慧能源环境下,以用户为中心,以商业化市场为平台的源网荷聚合管理模式。”IEC虚拟电厂工作组召集人王宣元认为,虚拟电厂可以“串联”起分布式光伏、储能设备、蓄热锅炉和可控负荷,实现冷、热、电整体能源供应效益最大化。
基于智能管控平台,虚拟电厂综合运用数字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将用户侧可调资源智慧聚合成可与电网实时柔性互动的“物联网云”电厂。在这个数字化的“物联网云”电厂里,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储能、可控负荷等资源被聚合起来,可以像传统发电厂一样,帮助电网调峰,促进清洁能源消纳,提升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冀北公司首创虚拟电厂参与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机制,《第三方独立主体参与华北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试点方案》获得国家能源局、华北能源监管局正式批复。并于2019年12月12日零时,作为负荷侧资源参与华北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上海黄浦区商业建筑虚拟电厂示范项目在台风“温比亚”期间,通过合理调节空调、照明等用电设备,1小时实际削减电力负荷20.12MW。
一、能源互联网和数字化的概述
(一)能源互联网的概念

能源互联网是近年来在我国和世界比较流行的一个概念,是在我国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因为它是新兴的事物,目前还未有十分明确并且统一的概念。从学者之间的定义和描述可以对能源互联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能源互联网是将可再生能源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的信息优势,收集每一个用户使用的能源相关信息,将用户的能源需求与多种能源的使用情况相结合,建立起能源信息网络共享平台。
能源互联网的特征主要有能源互联网具有绿色友好性、共享性、互动性、智能平台性特征。从绿色友好性角度,所需要的能源是可再生清洁能源,有助于环境的绿色友好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从共享性角度,能源互联网的核心是共享性,对能源的不同需求主体进行开放,通过信息之间的互联互通,对多种能源信息进行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性。从互动性角度,能源互联网以用户为核心,注重用户的体验,增加能源需求者与供给者的双向、实时的互动。从智能平台性角度,能源互联网是“互联网+能源”,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为不同的能源融合和用户参与提供平台,并且智能化地运用网络将能源需求和能源供给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智能化地实现供需之间的动态平衡。
(二)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使数据逐渐从生产经营的副产品转变为参与生产经营的关键要素,数据也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数据感知能力也成为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能力。能源企业在数据感知能力建设方面主要关注的对象是资产及客户。在数字经济时代,实体经济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传统能源行业的运营管理正经历着新的考验。不少能源企业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积极挖掘和利用大数据资源,以数据驱动企业转型。
二、能源企业发展面临现实困境论述
(一)能源企业的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后,我国能源行业快速发展,生产总量、生产效率、消费量均实现稳步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0-2019年间,我国历年能源生产总量从3602.81万吨标准煤增加至39.7万亿吨标准煤,增长10919.18%;2000-2017年间,我国历年生活能源消费量从16695万吨标准煤增加至57620万吨标准煤,增长245.13%;2000-2017年间,我国历年人均能源生活消费量从增加132千克标准煤至415.6千克标准煤,增长214.85%。能源行业的发展不断取得明显进展,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
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有待改进。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行业业起步较晚,在综合服务能力上存在一定差距。
以电力供给为例,根据世界银行统计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输配电损耗占比为5.47%,美国、日本、德国的同期数据分别为5.91%、3.88%、4.31%;201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不包括水电在内)占比4.86%,美国、日本、德国的同期数据分别为7.39%、26.27%、7.76%;2016年中国通电所需时间为143.2天,美国、日本、德国的同期数据分别为89.6天、28天、97.7天。在电力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2014年我国电力生产出现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持续走低。根据中电联统计数据,全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从2007年的5000小时下降至2014年的4286小时,2017年这一指标进一步降低至3680小时。在绿色发展与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下,能源行业首当其冲,面临综合利用效率改进和去产能的迫切要求。
(二)能源企业的发展困境
区之间协同亟待进一步加强。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国能源供需形势转为总体平衡,其中东北和西北区域能源供应能力富余,华北、华东、华中、南方区域能源供需总体平衡,但是仍有部分省份局部性、阶段性能源供应偏紧。我国地域辽阔,区域之间差异较大,各类政策在落地的具体过程中,中央各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能源企业与社会之间协调难度大。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区域之间的能源交易存在较高的市场壁垒,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能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另外,由于缺乏针对区域之间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引导和发展规划,导致实际建设过程中面临较大困难,投资效益不明显,运营风险较高。可再生能源相关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给传统的能源系统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对系统本身的运行能力以及区域之间供给协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增加了系统特性的复杂程度。
三、提升数字化转型,实施能源互联网建设
(一)要继续推进能源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产业从工业化向数字化过渡的必要条件,要着力提高互联网普及率,通过人机物的广泛互联,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连接,提高供给端与需求端的连接效率。发展能源互联网,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关键基础设施,推动网络应用从虚拟到实体、从生活到生产的跨越,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二)要大力发展关键技术
关键技术水平决定产业数字化能力。在新一轮科技浪潮下,我国应大力发展数字技术,深入剖析产业发展痛点,推进技术应用落地。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各方协同发力,共同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
(三)人才队伍方面
加快数字化人才内培外引,打造一支多层次、高素质的数字化人才队伍。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企业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培养、吸纳一批具有数字技能的人才队伍,对于企业转型升级、强化核心优势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先进技术的发展,在未来几年,各行各业所面临的数字化人才缺口将不断扩大
对此,能源企业必须作出积极应对:一方面,要加大对企业内部人员的数字技能进行培养,通过组建项目小组、举办数字化技能培训、定期轮岗等方式,不断提高员工的数字化意识及相关技能;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外部渠道向全球招聘所需要的数字化人才。
结语
总的来说,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大力发展能源新基建,强化区域之间协同。数字技术的根基被深深地锚定在物理世界中,其广泛应用离不开健全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大力发展能源新基建,通过“互联网+”的发展路径,逐步实现从传统工业化向数字化工业的转型,不断巩固产业基础能力,有助于为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同时,利用互联互通的能源网络,加强城市、局部区域之间在能源供给上的协同,促进能源在区域内部流通,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构建区域性安全保障机制,完善系统性监管。健全完善区域间能源流通监管体系,加快能源跨区域流通,促进能源在区域之间的配置优化和高效利用。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