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媒介与社会变革的理论想象
语言是人们交际和沟通的重要媒介,也是人类进行传播的重要载体。我国疆域幅员辽阔,在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语言和文化都有着巨大的差异,普及统一的语言媒介普通话是减少语言差异带来的沟通不畅、交流不通等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民族融合、区域交往的有力措施。
一、媒介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标识
关于媒介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命题,历史上很多学者对此有过研究,而麦克卢汉的理论在这一领域最具有影响力。
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这一论点更新了人们对于媒介的认知,他认为,媒介对于个人或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其实不在于媒介所包含的内容,而在于媒介本身。他指出“媒介的内容是各种各样的,而其对于塑造人际组合的阳台影响也是基本不起作用。”这样的观点提出,在当时的环境下起了不小的波澜,因为在当时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都把重要放在关注媒介内容带来的影响,探求媒介内容与个人、社会发展的关系,却很少有人思考媒介本身。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中提到,个人或者社会之所以会受到媒介的影响是由于“新尺度”的产生,这就意味着,任何一种新的媒介的出现都会带来一种新的“尺度”。而传播的内容和讯息的改变也是由于新媒介的出现使得人的能力有了新的延伸。“媒介延伸论”也是麦克卢汉一个重要理论,这个理论的将媒介看作是人的延伸,并且这样的延伸还将改变心理和感知,这也是其所有理论的基础。他认为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视听媒介是触觉的延伸,不同的媒介是人体不同感官的延伸,一切技术都是肉体和神经系统增加速度和力量的延伸,也就是说媒介是人的感觉器官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每一种媒介都会从改变人们的感知世界的方式开始,进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麦克卢汉认为人的感觉器官由统一到分化再到统一的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媒介的发展中所经历的几个阶段。麦克卢汉举例说,在部落时代人们仅依靠口语传播,人们的感官系统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交流的,因此在这个阶段是处于一个统一合作的阶段,但随着印刷媒介的出现,大大延伸了人们的视觉感受,因此将眼睛这一器官独立分化出来,每次只能偏重于一个点并且看到的是一个单一的连续世界,在口语传播转向文字印刷传播的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是人们的感官从统合到分化的过程。但是随着人们进入电子媒介传播的时代,媒介不仅能延伸人类的听觉和视觉,触觉也能得到延伸,所以之前分化的感官又重回统合,重新达到平衡。麦克卢汉也被人们称为“电子时代的先知”,他预言在电子媒介时代,人们都生活在“地球村”,太平洋就像是将村东和村西的隔离一条小河。在麦克卢汉的“地球村”理论中,人们通过发达的传播媒介改变了自身的生活和交往形式,社会形态和意识文化都会因此而改变。后来兴起的“全球化”理论也正是因为有了麦克卢汉“地球村”的理论铺垫,才得到长足的发展。②事实上,地球村的出现也更迫切地呼吁人们使用通用的语言媒介,否则将无法进行沟通和交流。从世界范围来说,不同国家的人们想要沟通就必须学习世界通用语言英语,同理在中国,不同区域的人们交往和交流也离不开通用的语言媒介普通话。统一的语言媒介是社会交往的前提,良好的社会交往才能促进区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语言媒介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语言传播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口语早在四万到九万年前就已经成为了部落化时代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媒介和工具,人们脱离了原始社会时期手舞足蹈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符号来传播信息。社会发展的过程离不开媒介的变迁,口语媒介作为早期的媒介形态也对当时部落时代的社会产生了不同维度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第一次媒介形态的巨变就是口语媒介产生带来的,口语媒介这样一个新兴的媒介工具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来了不容小觑的变革。随着口语媒介的发展,人们能通过一种有声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口语媒介更是成为一种人们表达观点和彰显思维的重要工具。有科学研究表明,人类计算和推理的能力就来自于语言规则的掌握,这对当时的人类文化和思想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口语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人类有意识地将经验、信息整理出来进行传承,在集体化的劳动和生活过程中,口语媒介使得人类的合作更加的紧密连接,社会化的进程也在加速。
口语一直是人们面对面交流时必备的一个工具,也是人际传播必不可少的基础。随着时代发展,人们进入文字印刷时代,但教育家们依然会让学生通过口语来背诵和掌握知识,从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来看,除了注重考生的文化水平对于口语表达也有很高要求。在大众媒介传播时代,口语媒介同样有了新的形势,广播电视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形式,将人与人之间自然的口语对话搬上大荧幕,极大地延伸了口语的传播疆域。而随着网络时代到来,各种文字、声音、图像形式都被网络媒介囊括在内,方便快捷的网络媒介成为人们的主流媒介形态。
电子时代的到来,也使得人们的交流和沟通越来越密切,当我们和他人沟通时,电子媒介可以帮助我们打破时间空间的形式,这时统一的语言便成为沟通和交流的基础。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各地人民都有自己地域的的语言文化,想要彼此交流和沟通就必须使用普通话。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要实现交往和交流,不能使用各地的方言媒介,这样会造成信息传递和接受的障碍,汉语普通话作为国家的通用语言媒介,是全国各族人们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自人类文明开始到现在,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和变迁,口语传播和语言媒介是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的,我们每一天的沟通和交际都不能缺少语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传播、区域的和谐都更需要语言。
三、通用语言媒介的现实意义
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工具,记录着科学技术发展的已有成果,传递着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科学技术越发达,语言文字应用就越广泛,与社会的关系就越密切。语言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规范化的民族语言是一种强大的统一力量,所以现代民族无不重视语言规范化的工作。统一的国家行政事务,大工业的管理,文化教育的普及,人民之间的频繁交往,无不从客观上迫切要求语言规范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语言表达的精确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对语言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语言规范化从来就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客观的社会需要,而不是任何人的主观意图。语言规范化是力求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语言有统一的规范,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语言媒介的交际功能。语言上的隔阂和混乱,不仅妨碍正常的社会生活,而且还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后果。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语言规范化的水平从来是和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分不开的,同时又是互相促进的。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通用语言媒介的使用十分重要,因为通用语言可以促进不同语言民族的交流和沟通。我国的发展离不开各民族的支持与团结,各民族只有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团结一心,通用语言媒介——普通话的使用可以消除方言所带来的语言障碍,因此社会通用语言的普及和推广是极为必要的。我国积极推行使用普通话,从长远来看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实现良好沟通。“推普”的过程中应该保留各民族语言的独特性,不能消灭方言的存在,因为方言中地域性的交流具有其自身特色,同时也是当地民族文化的体现,更是对原有文化的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