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文化产业与地方传媒类院校互融发展机制研究
在河北文化产业转型发展和地方传媒类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寻求一种将二者紧密相连的互融机制,这不仅促进了河北文化产业发展平台的壮大,还为地方传媒类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变,提供了策略上的支持。因此,我们要构建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整合传统教学模式,走上产学化发展的可持续互融之路。
一、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河北省的文化产业潜力巨大,除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红色文化,还有背靠京津的优势,但是在融媒体时代的浪潮中,河北省传统的文化产业明显后力不足,需要逐步调整,适应当下的发展趋向。
(一)发展现状分析
河北文化产业具有两大优势:一方面具有丰富的燕赵文化做底蕴,另一方面“河北省毗邻北京与天津两大经济强市,外连东北,华东,华北几大行政区域,交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内外部皆具有广阔的文化产品消费市场”[1]发展潜力巨大。但是,存在运营观念相对落后,发展资金较为匮乏,传统文化产业缺少广阔的媒介平台,缺乏对新兴媒体的利用等诸多限制因素。
(二)发展趋势分析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成为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利好契机。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媒介将由传统的纸媒、电媒,向网络媒体进行转移,逐步提高文化产业的融合度,加大了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趋势,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高效高能的产业聚集区。
可见,我省的传统文化产业逐渐走向没落,取而代之的是以网络服务、数字出版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这种主导也导致了新兴文化产业的融合与发展,逐渐走向了高科技驱动下的集群化产业发展,从而为文化产业与传媒类院校互融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河北地方传媒类院校发展现状与走向分析
当下,河北地方的传媒院校规模庞大,体系健全,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社会接轨不足,迫切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发展途径。因而,随着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河北地方传媒类院校逐渐转化思路,与企业合作,创建与社会接轨的教学模式成为其发展的走向。
(一)发展现状分析
当下,我省地方的传媒类院校规模不断壮大,体系逐渐健全,数量迅猛增加。但是,也由于传媒类院校数量激增,往往依托于传统中文专业发展而来,专业教师资源相对紧缺,从而导致了传统教育理念与融媒体的发展不相适应,传统教学模式与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不相适应,专业设置及教学计划与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不相适应。因此,河北地方的传媒院校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新的发展途径,与本地文化产业发展需求接轨。
(二)发展走向分析
目前,我省高等院校积极推进应用型本科改革,传媒类院校因为其专业的实践特性,便成为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的“急先锋”。一方面,部分院校正在转变思想,加强与文化企业的合作,共建培养机制。另一方面,也有部分院校积极吸纳或者创建文化企业,让教师和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一线的传媒工作,为文化产业与地方传媒院校互融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总之,现代媒体在数字化革命的高速推动下正发生多元化融合,综合素质高、技能全面、适应性强是未来传媒高级人才需求的主流,我省地方传媒类院校的发展要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积极与新兴文化产业互融,这成为其发展的新思路。
三、河北文化产业与地方传媒类院校互融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进入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产业向新兴文化产业过渡,形成集群化融合化发展道路,需要地方传媒院校提供一个有力的载体平台。而地方传媒院校也面临着转型的发展,需要文化企业带来资金,因此,二者互融能够互惠共赢,具有可行性。
(一)文化产业为地方传媒类院校转型建设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我省的传统文化产业逐渐向新兴文化产业转型,不仅需要更大的生产空间,还需要更多的技能型传媒人才加入,因此,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促进了校企之间的合作,不但为地方传媒院校转型发展带去了资金保障和政策的扶植,还为其提供了广阔的人才市场。这便形成了地方传媒院校转型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二)地方传媒类院校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载体平台
传媒院校的硬件与软件的条件为新兴文化产业构筑起集群化载体平台。首先,发展较为完善的传媒类院校,拥有制作动漫、摄影、视频等作品的基础设施。其次,传媒类院校拥有无可挑剔的人才优势,有利于文化企业更加直接地挑选其适合的人才。最后,新兴文化产业的主要受众人群是大学生。他们除了是受众的身份外,还具备构建网络自媒体的能力。
因此,地方传媒类院校与文化产业互融,成为融媒体时代下的新思路。在这种互融语境影响下,势必优化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形成文化、院校、人才,资金、平台、技术,三位一体的优化发展策略。
四、河北文化产业与地方传媒类院校互融发展的机制研究
从当下社会的需求来说,“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复合型知识结构对于传媒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尤为重要”[2]。而将文化企业引入课堂,将文化产业需求与地方传媒类院校教学相结合,势必能够为社会培养出这种实操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二者互融语境之下,我们要转变思路,抓住机遇,力图能最大限度地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
(一)以项目合作为模式,优化校企资源配置
项目合作是地方传媒类院校与文化企业最常见的互融。一方面,企业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资金福利;另一方面,以项目为纽带,将各专业方向的学生都吸纳到项目中来,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可见,地方传媒类院校借助自身的硬件设备和软件人才,能够将人才专家、技术设备和知识资源进行整合,就项目的实施与社会文化企业开展合作。这不仅让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得到了锻炼,也让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构建媒介载体平台,成立文化产业园区
传媒类院校大学生既是新兴文化产业的受众,也是新兴文化产业的创造主体。利用这一关系,在传媒类院校中的文化产业园,就可以吸纳社会文化企业,或学生自办文化企业,建立多个自媒体机构,充分利用校园资源进行文化传播。这既是各文化企业交流的集散地,又是本校成熟的应用型人才自主创业的阵地。
因此,建设在地方传媒类院校中的文化产业园成为一个重要的载体平台,不仅可以吸纳社会文化企业,还可以师生自建文化企业,且充分利用校园资源进行文化传播,锻炼了师生的实践能力。
(三)开展产业合作模式,发掘院校文化资源
传媒类院校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产业基地,能够让传媒类院校与社会单位,共同筹建文化企业。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丰富本地文化产业,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艺活动集散地。另一方面,这也成为地方传媒类院校走向企业化发展的一种尝试,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因此,产业合作除了服务社会,还是传媒类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完美对接的全新模式。
由此观之,校企项目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共筹文化企业是河北文化产业与传媒类院校互融的成功案例,同时也是优化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促成了资金与平台的互融,为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适宜的孵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