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专题片制作的原则与细节处理
电视专题片是一种内容严谨,专业要求比较高的电视节目类型,其主要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所发生的事件进行集中而深入的报道。它具备着新闻节目的严肃性和准确性,但又不失文化艺术气息。在电视专题片的制作过程中,如今进行选材、策划和拍摄,不仅要遵循一定的制作原则,同时对于细节上的要求,也是一部电视专题片制作精良的前提。因此,本文就电视专题片制作的原则和细节处理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一、电视专题片的制作原则
电视专题片作为新闻节目与艺术节目的结合体,它是对社会各个领域所发生的事件进行艺术性纪实的过程。因此在电视专题片中,其纪实性、艺术性,以及引发观众思考的思辨性都需要很好地进行表现。这也就渐渐形成了电视专题片的独特原则。
1.题材的真实性原则。电视专题片作为人们了解社会生产生活的一个窗口,选材必须来源于真人真事,真情真景,在保证真实性的原则下,节目对于事件本身所提出的观点才能有理有据。兰溪电视台专题片《积善堂》在拍摄过程中,主人公出现了两张“面孔”。一张是五十年如一日从事慈善的老人面孔;一张老人是自身没有实力,全靠到别人那里讨善款的面孔。经过深入采访拍摄,两张面孔渐渐融合,其实就是一个依靠自己微薄力量,在慈善事业上不断奉献,不断引导他人加入的爱心老人形象。因为多角度还原了真实,所以,专题片才显得有血有肉,真实感人。
同时,在拍摄过程中,电视专题片对于真实镜头的取景也要具有纪实性。兰溪电视台在拍摄《大美兰溪—千年繁华依稀寻》专题时,为表现抗战时兰溪古城的原貌,多方搜寻到90多岁的赵廷璜老人,从他手里拍到了手工绘制的1940年兰溪街巷图,很好地体现了专题片的主题。
2.观点的明确性原则。在电视专题片中,虽然节目取材来自于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但是与纪录片不同的是,专题节目对于事件的看法和意见是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明确节目主题,传达编导思想非常重要。永康电视台拍摄四年之久的《融合》,通过贵州土家族孩子黄薇一家在永康生活的点点滴滴,来反映多民族融合教育的宏大主题。因此在拍摄专题片时,编者最初的选材已经具备一定的主题倾向,然后通过素材搜集,主题愈加鲜明。再经过巧妙的设计,如《融合》中,分开多年的黄薇第一次叫“妈妈”,学校教孩子学习自己民族的乐器等环节,将节目对于事件的观点和看法充分得表现出来。
3.主题的单一性原则。在电视专题类节目中,很明显的特征就是主题的单一性。在金华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在中国寻梦》里,虽然说的是三位非洲人在中国的故事,但通过这三人寻找梦想、寻找爱情、寻找快乐的经过,最后汇合成成的还是一个主题—义乌这座城市中中非人民的深情厚谊。通过这样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多方位的报道,使观众对于该专题节目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思考,节目的观点也可以更好地传达。
二、电视专题片制作原则下的具体方法
在电视专题片制作前期,首先要遵循节目类型的特殊原则。然后在原则下进行相应的方法技巧运用,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
1.对于细节的展示要细腻准确。生活中的细节是人们情感生活的重要体现。专题片对细节的描写,是引起观众共鸣的关键点。一部好的电视专题片要从细节出发,在细节的表现中显现人物的心路历程,以及事件的发展方向。中央电视台前两年拍摄了一部反映浙江兰溪一户山区家庭,收养被遗弃中非混血儿的专题片--《巴比奶奶》,在这部片子里,从开头奶奶穿街走巷寻找混血儿巴比,到为抚养巴比晚上在家做来料加工,到背着巴比走过窄窄田埂去看病,这些细节无一不体现“奶奶”对孩子的爱。
在电视专题片中,不仅要注意拍摄事件中的细节显现,同时也要注意拍摄技巧的使用,很多拍摄技巧的细节构思可以使节目效果事半功倍。如:在拍摄河道保洁工在寒风中工作时,故意让船桨“duang”撞上镜头;在拍摄蔗林时,使用仰拍,让阳光透进来形成紫色调;在反映城市历史积淀时,选择雾天航拍高塔等,这些细节能较好满足专题片艺术性和真实性的传达。
2.对于观众心理的揣摩要有技巧。多媒体作为数字技术的一种衍生物,想要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就必须了解和把握观众心理。专题片通过声画、采访与解说等形式,将编者的个人意识融入到节目中,那么在此过程中,观众心理的同步分析尤为重要的。如何让节目的设计更为合理?在一部反映城市变迁的工作性专题片中,有一段反映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描述,编导设计了典型建筑和资料画面色彩从彩色过渡到黑白,再转变回彩色的环节,较好地用色彩的变化影响了观众心理;如何在音乐的配置上激发观众情感?比如在一般工作性专题中,将音乐落在配音之后二三秒结束,就能较好地延伸观众看片的情绪;如何特技使用上使画面更具有美感?延时、慢镜等等,都需要编导从观众心理角度出发,有技巧地进行组织。
3.对于突发事件及过程的重视。电视专题片具有纪实性特点,因此拍摄过程中一定会存在一些突发事件。由于突发事件很多并不能预测,对于它们的处理,取决于拍摄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在拍摄提纲中进行预判?编导在拍摄现场能否有效调动等等?在一次深夜角膜劝捐的专题拍摄中,患者家属突然情绪失控,对劝捐员破口大骂。这时,原先准备的广播级摄像机明显不能上前拍摄,幸好采访提纲中准备了暗访机,终于拍摄到最能反映劝捐员艰辛的场面。其次在拍摄过程中,要注意条理清晰,对事件的发生过程和时间形成清晰脉络,并在拍摄过程中,使拍摄内容具有一定的延展性,保持观众兴趣。
4.对于专题的中心定位,要坚持“三贴近”原则。首先要注重群众、生活与实际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于事件的选择,首先要遵循“大众视角”,从人们感兴趣的社会热点出发,通过对社会的关注来“为民服务”。通过大众化的视角,来对人们高度关注的事情进行追踪报道,在观看过程中,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冲击,从而引起共鸣,引发一定的社会思考。同时电视专题类节目在一定程度上也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曝光,引起社会各个阶层的注意,从而推动社会民生问题的解决进程。
三、电视专题片中的细节处理
在电视专题片中,细节的处理直接决定了观众对节目的认可度。它不仅是表现人物和情感的最好途径,同时也是触动观众情感的关键点。如果不能从细节处引导观众的情感走向,那么节目的整体定位就会出现较大的偏差,难以感染观众,因此在专题片中对于细节的处理十分重要。
1.注重细节的连贯性。在电视专题片中,细节是观众进行思维连贯的一个最小单位,对于节目而言,连贯性的细节表现不仅有助于节目的发展,同时对于观众的思考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专题片《故宫》中,对故宫的讲述首先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而这个逻辑顺序如果是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那么就必须利用拍摄技巧来进行完成,比如长镜头的迅速推进可以提升观众在观看时的视觉体验,从细节的角度将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专题片《航拍中国》中,都是空中画面,画面和音乐之间的转场特别重要,否则观众的感受会是断断续续不连贯。编导采用了直升机螺旋桨的自然声响来转场,这一细节处理也较好地维护了专题的连贯性。
2.注重细节的真实性。电视专题片作为一种纪实类节目,首先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尤其是对拍摄细节的考究,必须要有理有据。对于人物情节的表现,在细节上必须要让观众信服,通过符合事实依据的画面,观众才能感知到节目所传达出来的人文感情。比如在《大连百年》中,创作者不仅对当时的老码头工人和市民进行了实地采访,同时还将历史文献中的内容进行了借用,通过现实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了大连的百年变化,同时这些细节的表现也增添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
四、结论
电视专题片作为民生百态的一个重要媒体渠道,不仅承担着纪实的现实意义,同时也传承着我国的人文价值。在策划和拍摄电视专题片时,不仅要遵循一定的制作原则,同时也要着重把握细节的表现手法,通过细节来感染观众,传达节目的中心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