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化背景下的媒体报道伦理反思
有关媒体报道的伦理失衡问题近几年来时有发生,并且因为报道过度或者报道不当等原因引发一系列的社会讨论,就沉淀已久的“罗尔卖文救女”事件与之前的“南平杀童案”相联系,研究媒体在现有泛娱乐化环境下报道的伦理问题,分析其伦理报道失衡的原因,并进行反思,提出在媒体进行新闻报道时要坚持正确的报道态度、坚持客观的报道作风、坚持人文主义关怀的“三坚持”,要将这三个坚持纳入媒体选题和报道的框架下,注重媒体建设中的伦理问题,保障媒体积极健康的发展。
一、选题意义和背景
本文以沉淀已久的“罗尔卖文救女事件”和“南平杀童案”为研究对象,以媒体有关事件的报道为研究内容,分析媒体有关报道引起的伦理问题和反思。
在现在的全媒体时代,信息呈“快消式”出现,多且繁杂,人们生活节奏快,时间碎片化,所以对接触到的信息处理较快且易受媒体报道的影响。
不管是在网络中的自发传播,还是媒体报道,当一个负面事件出现并在网络中报道发酵后,一系列的类似事件报道都会相继出现,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所以根据探讨现在媒体追风选题和忽视媒体伦理道德建设报道的反思,从而找出其报道原因以及解决方式,更好的促进现在全媒体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建设。
二、 媒体报道的问题所在
(一)盲目跟风报道,迎合看客心理
2016年11月底,大家都被微信朋友圈罗尔卖文救女发布的一篇文章《罗一笑,你给我站住》所打动而纷纷施以援手,通过微信转发或打赏功能等开始募捐。随着对罗尔财产的质疑剧情开始反转,在诸多媒介中,如微博、微信、订阅号、报纸等,都有与之事件相关的文章发布出来,单就这些报道来说,抛开具体事实外,很多媒体都在利用边缘性花边新闻博眼球,迎合受众的看客心理,所谓“小三上位”、“房产留给儿子”、“抛弃发妻”等。一篇带有恶意揣测的文章一出,泛娱乐化的报道框架就已定下来,盲目跟风博眼球文章相继而出。
(二)忽视媒介伦理,满足猎奇心理
有报告文学女作家孙晶岩指出,现在我国正进入第五次的犯罪高峰期,贫富两极分化,造成社会矛盾更加突出,各类心理问题剧增,犯罪率随之大幅攀升。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是“南平杀童案”,2010年3月23日-5月12日,短短51天,中国连续发生六起歹徒砍死砍伤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的案件,其中不乏有学者和专家指出这是媒体在这一系列事件中起了所谓的“示范作用”。
媒体对影响较大的社会性事件的报道必然与媒体的伦理建设有关,如何做到媒体报道的伦理规范一直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 媒体报道伦理失衡的原因
(一)媒体间的竞争与议程设置的偏好
当下媒体行业发展较快,竞争激烈,信息更新速度快且信息量过载,为了争夺更多的受众市场,媒体要么在抢信息速度,要么在证明新闻深度。但是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媒体行业,新闻人才缺少,新闻深度比较难以把握,而且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选题也不好把控,就造成了现在线上线下各个媒体间的一种恶性竞争,而且不只是单纯的“抢速度”,而是更大面积和范围的、不加选择的报道同一热点事件的抢速度,在议程设置中选择与此相关的更多的议题,忽略了新闻报道的伦理道德建设,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媒体报道的伦理失衡。
(二)媒体的泛娱乐化现象严重
美国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一书中感叹道:“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所以我们的媒体从电视的娱乐节目中开始,直到选秀节目发展成为高潮,以及现在为了经济效益的新闻的采写报道都在呈现出泛娱乐化的现象。
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处理都呈现出娱乐化的现象,社会矛盾突出,但少有疏导或者预防心理问题转化社会问题的节目,相反,媒体总是聚焦于刺激眼球和神经的尖锐问题大肆报道,过渡渲染气氛和事件问题细节,以煽情的处理方式来博取关注,追逐经济效益最大化。“罗尔卖文救女”及“南平杀童案”的报道,都有过于追求报道的故事化、细节化、娱乐化的问题,真正的社会问题没有解决,反而被这种娱乐化的报道框架所掩盖,而且新的问题层出不穷,循环往复,导致了媒体报道的伦理失衡。
(三)媒体选题以及受众传播共存的群体极化现象
群体极化现象最早是由詹姆斯·斯通于1961年发现群体讨论时的现象而提出的,含义是指在群体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群体极化现象适用于解释媒体选题过程和受众根据已发生事件传播的过程。在“罗尔卖文”事件中,一时间媒体蜂拥而上,谣言横飞,在新闻报道下方的留言区,也几乎是清一色的根据媒体报道已定下倾向娱乐化的框架,来指责罗尔本人,忽略了其女儿的真正在遭受病痛。
受众是根据媒体的报道而建构自己对此类新闻事件的框架认知,从而做出思考和反应,在“罗尔卖文”事件中,微信朋友圈的截图爆料成了反驳罗尔的证据,罗一笑最初医疗花费与后来医疗花费每天都在变化,却不在受众的考虑范围内。所以群体极化现象在网络中很容易发展发酵,从而影响事态发展,致使竞争中的媒体较少顾及社会道德建设,从而导致媒体报道的伦理失衡。
四、 媒体报道的伦理反思
(一)坚持正确报道的态度,报道与引导相结合
之所以造成媒体报道的伦理失衡,值得我们反思的第一点,就应该是现有的媒体报道框架内没有建立坚持正确的报道态度,没有做到报道与引导相结合,忽略深层次的原因和问题,不能起到好的警醒作用,不能正确引导受众情绪,反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文明进程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同样也适用于媒体人。用积极的的报道态度引导人,做到报道与引导相结合的框架模式,对于媒体来说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
(二)坚持客观报道的作风,肩负起社会责任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量的媒体对热点新闻进行转载、转播等,少有媒体对其信息进行核对,甚至带有明显个人色彩的评论转发,并不能做到“客观”。媒体应该坚持客观报道的作风,坚持新闻主义,所谓新闻专业主义是指客观真实地反映事实本身,并非意味着一定要“有闻必报”。尤其媒体起着监督社会的作用,应该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不管是“罗尔卖文救女”,还是“南平杀童案”,在现有的报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博眼球、争取关注度,从而偏离客观报道,有损社会风气,有伤社会道德的建设。媒体现有的娱乐化式的报道坚持不了客观报道的作风,起不到应有的社会责任,不仅不会有利于社会建设媒体伦理道德建设,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发展。
(三)坚持人文主义的情怀,秉承最小伤害原则
热点新闻事件,如凶杀、婚外情、重大事故等往往是最受欢迎的,刺激着我们的心里防线,同样也考验着新闻媒体的报道底线,在媒体报道与此相关的新闻时,往往会尽最大可能最大范围的报道,刺激处在尖锐社会矛盾中的受众,也会刺激到受害者施害者的家属。不利于受众的心理建设。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我们应该怀有人文主义的情怀。秉持最小伤害的原则,不管是受害者家属还是加害者家属,都应该在我们框架报道的保护范围之内,考虑到社会事件的后续效应,将人文主义情怀纳入到媒体报道框架构建的参考范围之内,将其负面影响缩小到最小范围内。
五、结语
“罗尔卖文救女”以及“南平杀童案”,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事件,都是对媒体相当之大的考验,不管是媒体有没有伤害到受众的善心,或者继“南平杀童案”后对后起案件有没有直接影响,都考验了媒体人的良心,考验了在泛娱乐化背景下的媒体,以及媒体对社会是否起到了应负的责任。每个新闻报道后续都有可能产生负效应,但我们应该将负面效应缩小至最小范围,重塑媒体的公信力,将正确的报道态度、客观的报道作风以及应持有的人文主义情怀纳入其框架之中,为媒体发展中的伦理建设贡献出应有的力量,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出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