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微信公众号内容特点分析
本研究以《环球时报》公众号为研究对象,以内容分析法为理论支撑,通过对公众号进行为期两周的观察与分析,总结其内容特点,并探讨发展对策。
一.研究背景
《环球时报》创刊于1993年,由人民日报社主办与出版,原名为《环球文萃》,1997年更名为《环球时报》。在媒介融合转型过程中,《环球时报》微信公众号取得了较好成绩。由清博大数据可知,2017年12月期间,《环球时报》公众号微信总榜排名和分类排名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分类排名较为稳定,最佳成绩为分类排名第6名,在新闻机构内影响力较大。尽管如此,其公众号在总榜排名排名不稳定,最佳成绩为总榜排名第9名,最差可到76名。此外,由于其官方立场和商业特性,《环球时报》备受争议,被批为过于迎合狭义的民族主义,新闻专业主义不足。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以《环球时报》的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对其公众号发布内容特点进行分析,力求对其发展情况作出尽可能准确、全面的阐释,并分析其发展对策。
二.研究过程及结果
本研究通过对《环球时报》微信公众号抽样和搜集数据,选取自2017年12月18日至2017年12月31日共14天内的50条发布数据,并利用内容分析法按内容属性、内容表现形式、内容涉及地区和是否原创进行类目建构,按此将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归纳所得数据,见表1。
类目建构及统计结果表 | |||||||||||||||
内容属性及其子类目 | |||||||||||||||
新闻性1.1 |
非新闻性1.2 |
模糊1.3 |
|||||||||||||
社会新闻1.1.1 |
时政新闻1.1.2 |
财经新闻1.1.3 |
军事新闻1.1.4 |
娱乐新闻1.1.5 |
新闻评论1.1.6 |
科技新闻1.1.7 |
体育新闻1.1.8 |
其他1.1.9 |
生活百科1.2.1 |
生活趣味1.1.2 |
生活教育1.2.3 |
生活情感1.2.4 |
其他1.2.5 |
— |
|
12 |
14 |
2 |
2 |
0 |
10 |
1 |
1 |
0 |
0 |
3 |
0 |
4 |
0 |
1 |
|
内容表现形式 | |||||||||||||||
纯文字 2.1 |
文字+图片2.2 |
文字+视频2.3 |
文字+图片+视频 2.4 |
文字+延展链接 2.5 |
图集 2.6 |
||||||||||
3 |
33 |
3 |
11 |
0 |
0 |
||||||||||
内容涉及地区 | |||||||||||||||
大陆3.1 |
国外3.2 |
国内+国外3.3 |
港澳台地区3.4 |
||||||||||||
16 |
10 |
17 |
7 |
||||||||||||
原创/非原创/转发 | |||||||||||||||
原创4.1 |
非原创4.2 |
||||||||||||||
14 |
36 |
表1:类目建构及统计结果
三.《环球时报》公众号发布内容特点分析
通过类目建构及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本研究将《环球时报》公众号发布内容的特点归纳为四点。
(1)新闻性内容占据主导,非新闻性内容较少
在《环球时报》公众号平台中,新闻类内容和非新闻类内容均有所涉及,以新闻类内容为主导,占比高达84%;非新闻内容为辅,仅占14%;模糊类占比2%。由此可见,《环球时报》公众号定位清晰,以新闻性内容为本,立足新媒体平台,专注新闻功能。
进一步分析子类目构成比例:新闻类内容子类目下,时政类新闻占比33%,社会类新闻占比29%,评论类新闻占比24%,军事类和财经类新闻各占比5%,科技类和其他类新闻均占比2%;非新闻类内容以生活情感和生活趣味两类为主,分别占比57%和43%。由此可见,《环球时报》公众号主要报道类型为时政类和社会类新闻,同时利用社评、胡侃等形式发表评论,较好地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并在提供严肃新闻的同时,关注百姓生活,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2)涉及地区:关注国内外大事
从报道地区来看,国内+国外占比34%,大陆占比32%,国外占比20%,港澳台地区占比14%。由此可见,《环球时报》公众号遵从“报道多元世界,解读复杂中国”的宗旨,开发中国人关注的国际新闻,探讨大国关系以及地缘政治问题,解读复杂的中国现状。
(3)呈现形式:图文为主,辅以视频
就《环球时报》公众号内容的呈现方式而言,文字+图片占比最大,为66%;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次之,占比22%;纯文字和文字+视频的形式各占比6%;文字+延展链接的呈现方式占比为0。从以上呈现方式的比例来看,《环球时报》公众号对多媒体特性的运用较为良好,图片和视频在信息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当然,在严肃话题之下,《环球时报》仍会选择纯文字的呈现方式,以突出新闻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如《中共中央决定调整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领导指挥体制》、《快讯!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将于明年1月召开!》等此类时政性、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便采用了纯文字的形式。
此外,虽然互联网通过延展链接赋予媒体无限的内容存储空间,但《环球时报》公众号并未采取文字+延展链接的形式,一是由于公众号平台报道空间足够满足报道需求,二是基于用户体验,延展链接的内容呈现方式较为复杂,不利于用户直观化的阅读诉求。
总体来看,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呈现方式已得到《环球时报》公众号的普遍采用,取得了较好的用户体验的效果。
(4)发布方式:开放性强,原创性内容缺乏
从原创与非原创的比例来看,《环球时报》公众号的原创内容仅占28%,非原创内容占比72%。由此可知,《环球时报》公众号的开放性较强,新闻来源广泛,包括环球网、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等多种平台。但原创产出内容较少,缺乏独家报道,自我采写能力有待提高。
(5)报道标题特征:感情色彩明显
从标题来看,所选的50条样本中,标题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首先,标题句式以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等多种句式,其中感叹句使用频率较高,感叹号在标题中的使用高达54%,以吸引读者或强化观点。此外,标题具有口语化、网络化等特点,如使用“哈哈哈哈哈”“无语”“全是重磅”等拟声词、口语化词、网络衍生的词语等,可一窥《环球时报》公众号的标题党色彩。
四.总结
微信是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以适应互联网环境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传统媒体扩大传播范围,增强用户粘性。总体而言,《环球时报》微信公众号是在媒介融合过程中的佼佼者。在报道内容方面,《环球时报》公众号立足新媒体平台,传递国内外新闻,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且对新媒体的呈现方式与风格有较深的理解,能够熟练运用,因此有力地拓展了传播渠道,加快了传播速度。但《环球时报》公众号仍存在问题:原创内容较少,易导致核心竞争力的缺失;标题感情色彩较为浓厚,不利于客观报道。因此,在今后的运作中,《环球时报》公众号应深耕独家报道和原创内容,提高采编能力,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