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综艺节目《朗读者》对受众审美的把握
如今电视早已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当代大众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电视主要以家庭为传播单位,通过满足每个家庭对节目传播内容的需求以此来满足大量受众的信息需求。近年来,明星真人秀和歌唱类综艺节目充斥着荧屏,大量的舶来品吸引着受众的目光。在这种“娱乐至死”的态势下,几近饱和的娱乐类综艺市场迫切需要更高层次的综艺节目的出现。正是这种对综艺节目的施压,加速促进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朗读者》等原创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崛起。这些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取得高收视率的同时,也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些节目为何会受到观众如此追捧?研究此类节目对受众审美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递真善美,满足受众情感诉求
审美对象是现实的和艺术的可供人欣赏并使人产生审美愉悦的具体事物、具体对象。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作为受众的审美对象,具有典型形象性、社会效益性以及移情移性的感染性等美的特征。美国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说:“审美的欣赏和美在艺术上的体验,是属于我们闲暇时生活的活动,那时我们暂时摆脱了灾难的愁云和忧恐的奴役,随着我们兴之所好,任他引向何方。”审美是欣赏、享受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和充实的过程。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是面向广大受众传播信息的公共媒介,其产生的社会效益不可忽视。从根本上说,美的社会效益在于符合人类社会实践的利益和要求,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社会效益是广义的善。善是美的前提和归宿。在哲学上,主体的实践目的符合客观规律即为真,被实践所肯定的善即为美。因此,我们说,善与真统一并取得的感性形式就是美。
《朗读者》作为央视的原创文化情感类节目,其内容以文化、情感和朗读为核心。《朗读者》节目中对真善美的理解与追求,对真挚情感的把握与表达都非常成功。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说道:“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来表达出来。”作者把自己的生活情感通过回忆、沉思转换成审美情感,呈现于文学作品中。朗读者们再将文字中的审美情感与自身感悟相结合,进行二次创作后传达给受众。节目开始后,董卿会先对朗读者进行访谈,通过朗读者的亲身经历来解释“为什么读”、“为谁而读”,然后再通过朗读者本人对文学作品的诠释,让受众感受沉浸在字里行间的对真善美理念的传达。
节目中,濮存昕接受采访时讲述了自己因为荣国威大夫才得以改变命运的故事,当他在读老舍先生的《宗月先生》时,我们听到的不仅仅是老舍对宗月先生的感恩之情,也是濮存昕对荣大夫的感恩之情。“无国界医生”蒋励,在节目中讲述了自己的阿富汗之行,一百天里多次面对人生的生与死,并朗读了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扬》,展示了人们应有的对生命的珍视。同样,无论是世界小姐张梓琳在分享自己初为人母的心境后朗读刘瑜为女儿所写的作品《愿你慢慢长大》时,传达出的令人触动的母女之情;还是来自成都的鲜花山谷夫妇携手朗诵著名翻译家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情书时,那种眼中只有彼此,足以羡煞旁人的浪漫爱情,无不体现出人们对真挚情感的向往,对真善美的追求。正是节目对于受众情感诉求的把握,对于受众审美体验的重视,对于受众努力追寻真、善、美的生活目标的真切体会,才能有今天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如此直击心灵的诚意之作。
二、弘扬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文化——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这一历史过程中所取得成就的总结。”人类社会的文明是由文化孕育的。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坚实的文化基础。无论何种文化都是通过人类创造、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和审美形态。作为人类的优秀文明,文化也在不断丰富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由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历史、地域、社会风俗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至使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产生出区别于他人的独有的民族文化。作为拥有五千多年发展历史的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使之孕育出优秀的中华文明和无数的中华瑰宝,也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本民族所共有的审美心理认知和文化价值取向。
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熏陶以及不同文化教育的影响,势必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审美认知。因此,作为媒介传播平台和广电工作者,能否准确地探索出本民族文化的审美特征与文化属性,能否准确地把握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如今的电视荧屏上到处都呈现出泛娱乐化现象,在明星真人秀节目铺天盖地的趋势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兴起,如同清流一般涌入人们眼帘,分散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受众的目光。要想打造一档成功的文化节目并非易事,不仅要在对本民族文化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以传承优秀文化为节目宗旨,以适应受众审美需求,满足受众文化需求,增强受众民族认同感为目标,还要将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信息相结合,以崭新的姿态向受众展示古典的美感。
随着广大受众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审美层次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受众渴望通过精神上的共享共情和共鸣,获得文化滋养和审美愉悦。《朗读者》节目应运而生,顺势把握住这巨大的市场需求,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真情实感的流露使自己获得了比以往其他节目更坚实的受众基础、更强劲的内在动力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96岁的翻译界泰斗许渊冲先生是节目中年龄最大的朗读者,他一生翻译出版中、英、法文著作六十本,至今仍每日工作至凌晨。他在节目中说道:“如果我活到一百岁,我计划把莎士比亚翻完。”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近乎完美的交融,看到了他的敬业精神以及他对翻译的热爱。在他身上所展现的优良传统都是美的体现。节目中老先生的学生分别用中、英、法语朗读他的翻译著作,正是这样不断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才得以发展和延续下去。这也让我们看到,中国的翻译事业由原来许渊冲老先生一人的独自坚守,拓展到现在众人的不懈追求。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在《朗读者》中分享了他对人生和家庭的体悟,并且说道:“所以做人要正直、要善良,父亲既跟我们说,同时也给我们做了榜样。我觉得我的孩子要跟我学的地方,比如做人要诚信、要正气,有时候在家里谈及一些事情,他们也知道我为人的准则。”他朗读了自己在儿子婚礼上的致辞《写给儿子的信》,他表达的不仅是对儿子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也传达了对家族优良风尚可以世代相传的希望。《朗读者》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下时代,融入节目之中,让传统和现代立足于思想,为受众带来精神共鸣与审美享受,这正是《朗读者》节目的特色和品牌。
三、审美的实现离不开创作过程中对艺术技巧的把握
电视作为视听媒介,是通过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密切配合传播信息的。电视形象化的优越性只有在视听诸要素有机和谐的统一起来时才能充分发挥优势。电视所传播的信息要使受众能够接受,引起兴趣,很重要的一点是节目的内容和形式能够使受众从心理上接受,产生美的享受。因此,电视节目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对艺术技巧有一定的把握,在有次序、有重点地调动视听元素的同时,还要注重对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的设计,让受众的审美体验得以满足和实现。与所有电视节目的创作过程一样,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创作也需要策划、撰稿、导演、摄像、编辑、灯光、道具等各个环节。对于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来说,既然以文化、情感和朗读为节目核心,那么在艺术技巧的选择上,究竟哪些环节才是其把握的重点呢?
首先,主题立意是《朗读者》受众审美得以实现的前提。“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敬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这句话正是这档节目的自白,也是这档节目对于主题的阐述。在内容的设置上,更显现出了节目组的别具匠心。每期节目都会选择一个主题,正是这个主题凝聚了节目中的朗读者和他们的人生感悟,或是崇高有力的理想追求,或是感人至深的亲情、爱情和友情。朗读内容的选取也非常广泛,除了小说、诗歌、散文,还有信件、日记和歌词等,朗读者们分享完自己的故事后,选择最能够表达心声的作品深情朗读。静静倾听故事,细细品味文字,虽然我们无法拒绝百态人生,但依然可以张开双臂迎接美好。这正是节目初衷的展现。
其次,主持人和嘉宾的选择是《朗读者》受众审美得以实现的关键。《朗读者》节目主持人的选择无疑是成功的。董卿在节目中作为主持人不仅承担了主持和访谈的功能,更是节目内涵的发掘者。无论是对主题的诠释,还是对嘉宾的引导,或是对现场所有未知的机敏反应、真情流露,董卿都把握的恰如其分。她是《朗读者》获得成功的关键核心。节目中的朗读者,有的是明星,有的是普通百姓,有的是中国人,有的是国际友人,他们都是具有正能量的、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来自美国的理查德•希尔斯令人印象深刻,被称为“汉字叔叔”的他为了汉字倾尽所有,建立了汉字数据库,并说自己现在认为中国才是他的家,“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是一位值得每个国人敬佩的朗读者。
最后,舞美设计与团队配合是《朗读者》受众审美得以实现的保障。一档拥有高收视、拥有感染力并且制作精良的室内综艺节目,仅靠节目内容的支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舞台的搭建,布景的装饰,道具的制作以及灯光照明、音响音效等诸多环节的配合。每个环节都体现着制作团队的审美水平与职业能力。《朗读者》的舞美全部采用实体搭建,呈现出了剧场加图书馆的视觉效果。访谈室与舞台分隔开来,为嘉宾提供了温情的可以吐露心声的谈话环境。同时,节目还邀请到钢琴王子李云迪、音乐大师胡德夫等进行伴奏,营造典雅的现场氛围。正是由于制作团队在创作过程中的完美设计与配合,才能有《朗读者》这样精彩的综艺作品的呈现,他们给受众带来的不仅是情感的满足、心灵的震撼,还有视听的享受和精神的升华,这是一场极富美学意义的文化盛宴。
四、结语
《朗读者》将主流价值、精英文化与大众审美相结合,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抱负与追求,突破传统思想模式,大胆创新,为受众带来了视觉、听觉、思想和心灵上的多重审美享受,其对受众审美的把握可谓非常成功。朗读经典,传承文化,升华精神,体味价值,期待《朗读者》强势回归,第二季更加异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