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10 - 86226008
483825188@qq.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作者:韩蓉,许仲举来源:《新美域》日期:2024-08-16人气:59

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是应时代需求的一种传承创新,是对传统文科的扬弃和超越2021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势在必行,要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建设,推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为2035年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新文科”建设正推动中国高等教育迈向新的历史阶段,对各文科专业与课程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改革要求。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塑造人的品格,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高校思政课不仅是立德树人的核心阵地,更是引领新文科教育方向的重要力量,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新文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成为了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时代新人的关键环节。

(一)构建高质量的思政课程体系的需要

新文科教育理念强调跨学科融合、人文关怀与科技素养并重,这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新文科教育理念的要求,构建高质量的思政课程体系尤为重要。

一方面需要明确思政课在新文科建设中的定位和功能。高职院校思政课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价值观引导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另一方面,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往往注重理论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在新文科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应该引入跨学科的内容,将人文精神、科技素养、职业素养等元素融入课程之中,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需要

思政课属于新文科通识课程的范畴。从2017年新文科的理念从国外进入中国,我国高度重视新文科的建设,从“四新”建设、“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到“新文科建设宣言”的发布,充分彰显新文科发展对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性。新文科旨在突破传统文科建设的壁垒,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型、智能型、高素质的人才。

“在专业建设中,要将学生的需求摆在教育的第一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新文科背景下的高素质人才。”思政课改革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引入跨学科的内容和方法,要注重学生的需求,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增强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这不仅是国家对高职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适应时代发展,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需要

职院校思政课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革可以推动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和水平。

高职院校思政课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课程,一方面思政课改革可以带动其他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将引领其他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估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高职教育与产业、社会的深度融合。“大思政课”的构建,有效地加强了与企业、社区等社会力量的合作,共同构建高职思政教育的良好生态。这将有助于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

二、艺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现实困境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艺术高职院校思政课不仅要承担传统思政教育的任务,更要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从不同角度不同渠道掌握“学情”,因“情”施教,因学情而变

(一)教学内容与方法不适应艺术生的特点

艺术院校的学生通常具有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情感和强烈的创造欲,他们更倾向于直观、感性、形象的教学方式。然而,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方法与艺术生的特点存在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第一,理论性与实践性存在一定程度脱节,当前的思政课教学往往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与实践结合的力度不够,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抽象性与具象性矛盾。艺术生的思维方式往往更加具象、感性,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往往较为抽象、理性,这种矛盾导致艺术生在理解思政课内容时感到困难,难以产生共鸣。第三,单一性与多样性冲突。艺术生的个性鲜明,喜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然而,当前的思政课教学方式多为如讲授法、问答法等,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很难以满足艺术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课程设置与学科交叉融合的挑战

首先,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存在一定的脱节。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专业知识的独立性和深度,忽视了与其他艺术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其次,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单一。艺术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思政课教师往往只具备思政学科的知识背景,而缺乏对其他艺术专业知识的了解,在教学时难以将思政课与其他艺术专业课程进行有效融合。最后,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艺术专业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机制,这不仅限制了课程设置与学科交叉融合的可能性,也制约了艺术高职院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评价体系不仅关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更直接关系到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综合性,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一方面,现有的评价体系往往只关注学生对思政学科内知识的掌握程度,缺乏对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不能有效地激励思政课教师进行跨学科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另一方面,现有的评价体系往往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评价体系不仅在于评价标准的设定,更在于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主观因素往往会对评价结果产生较大影响。例如,某些教师可能更倾向于评价自己熟悉的学生或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学生,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偏差。

三、新文科背景下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路径

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要义在于从过去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思想、理念和经验到探索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对应到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育,就必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彰显艺术特色、适应艺术院校的教育理念,因此,推进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尤为关键。

(一)课程内容整合与优化:强化实践导向,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

新文科建设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评价在于培养“目光远大、学识渊博、圆融贯通、情感优美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这意味着思政课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实践指导。为此,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应当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与优化,强化实践导向,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

第一,强化实践导向,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思政课应当与艺术类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理论在艺术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在整合和优化课程内容的过程中,注重实践导向,增加实践环节和实践性作业,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

第二,融合地域特色和校本特色文化,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文化铸魂育人。以笔者所在陕西为例,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还蕴含了丰富的艺术元素。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入陕西地域文化,如秦腔、陕北民歌等艺术形式,不仅可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校本文化特色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在思政课教学中,结合学校的文化特色和办学理念、历史传承等,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邀请校内的非遗传承人、艺术家等为学生讲述陕西地域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让学生在感受地域文化魅力的同时,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三,课程内容还应当注重时代性和前沿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思政课也应当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引入最新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方法创新: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政课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并融入现代智能技术等信息化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第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互动中成长。其中,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入具体的艺术实践案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理论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则能够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艺术创作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小组讨论则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二,融入现代智能技术等信息化教学方式。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首先,可以利用智能教学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和行为,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从而为其推荐适合的学习资源和路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其次,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等技术为学生创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艺术的魅力和文化的底蕴,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此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为教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利用新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在线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工具,让学生在线上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同时,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发布与思政课程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线上讨论和思考。

(三)评价体系完善:注重综合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与反馈机制

为了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潜力,思政课应当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第一,注重综合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素质。传统的思政课评价体系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新文科的建设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因此,思政课应当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笔试和课堂表现外,增加实践项目、小组讨论、研究报告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依此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潜力,为学生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第二,强化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除了注重综合评价外,还应当强化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在评价中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度等方面。同时,过程性评价还可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第三,建立反馈机制,及时提供学习建议。反馈机制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学生的学习数据和反馈信息,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和提供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步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例如,教师可以定期与学生进行面谈或在线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教师还可以利用教学管理系统或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在线测试和作业批改等服务,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

期刊知识

客服一号: 卜编辑

客服二号: 林编辑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京ICP备14054149号-4

【免责声明】:第一学术网 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第一学术网(北京鼎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扫码联系客服
扫码联系客服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码联系客服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